浅析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翻译现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3月   作者:秦诗雨
[导读] 浙江美丽乡村的示范性建设不仅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也是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抓手和实践载体。本文以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翻译为切入点,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目前浙江美丽乡村在外宣文本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构筑浙江美丽乡村的多语种外宣平台、打造高质量外宣翻译文本、为浙江美丽乡村走出“国际范”提供外宣建设方案。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秦诗雨   310018

摘要:浙江美丽乡村的示范性建设不仅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也是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抓手和实践载体。本文以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翻译为切入点,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目前浙江美丽乡村在外宣文本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构筑浙江美丽乡村的多语种外宣平台、打造高质量外宣翻译文本、为浙江美丽乡村走出“国际范”提供外宣建设方案。
关键词:浙江美丽乡村;外宣文本;翻译问题
        一、引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2019年8月,浙江省实施了《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立“四步走”的阶段目标,指明了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具体方向。《规划》明确,到2022年,高质量完成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任务,基本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此外,《规划》还提到要建设花园式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城镇”和“美丽风景线”,通过“四好农村路”、万里绿道串联万村景区,推进示范精品村建设;与全省旅游精品线路衔接,打造省域乡村旅游黄金带。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以余村为代表的浙江美丽乡村不仅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也是现代绿色生态农业成功转型升级为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绝佳范例。因此,积极开展万千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研究工作,梳理符合浙江美丽乡村的特色外宣话语、打造高质量的外宣翻译文本,不仅能更好地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优质建设成果,更为浙江精品乡村、示范乡村走出“国际范”提供建设方案,为浙江乡村步入农业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打下良好的外宣基础。
        二、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翻译现状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重要纽带,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更对浙江美丽乡村的宣传、对外形象的竖立以及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深入中国腹地,挖掘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景点,而浙江美丽乡村便是绝佳的旅游资源。因此,优质的外宣翻译文本对提升浙江美丽乡村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有着直接作用。但在对浙江多个美丽乡村的走访调研后发现,乡村景区的外宣翻译存在着许多问题,可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来进行归纳。
        (一)语言类错误频出
        在收集到的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文本中,与拼写、语法、专有名词不统一、大小写等相关的语言错误最为普遍。
        例如,不同村(甚至同村不同店)对“农家乐”一词的翻译不尽相同:有 “farm family restaurant”(仅追求格式统一,忽略表意),有 “farm eat & stay”(表意不清晰),有“farnale”(拼写错误),还有直接译成 “nong jia le”的。事实上,在不同情况下,“农家乐”根据文本与实际语境的不同应采取不同译法:若该词在乡村简介中出现,笼统地表示一种休闲度假形式或与农业相关的旅游项目(虚指),可译为“agritainment(乡村娱乐)”或“agritourism(乡村旅游)”;但如果该词在文本中表示某一个向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的实际场所时,则考虑将其译为“farm family resort(农家度假村)”或“farm stay(农家酒店)”更准确。
        (二)忽视中西文化差异
        浙江美丽乡村在外宣语料文本中侧重介绍村史、名人传记以及奇闻异事等内容,就笔者所收集到的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语料中,就存在不少一味地追求译文格式工整,却忽略了中西文化表达上的差异,由此易造成西方受众理解偏差的现象。



        比如英文中有“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格格不入)”、“drunk as a fish(烂醉如泥)”等表达,其隐喻和象征与中国文化里的鱼相差甚远。因此,如果在处理外宣语料时忽略文化差异,势必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三)外宣文本的交际性近乎空白
        浙江美丽乡村的范式打造离不开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旅游活动原本就是交际活动的一种,因此在外宣文本的翻译中如何积极拓宽乡村与游客之间的交际边界也显得十分重要。乡村的外宣语料不仅要体现文本要素(语境、语篇、词语)和目标要素(营销、文化、信息服务)上的交际特性,译者在翻译语料的过程中更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生活环境、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具备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由此才能有效地实现文本交际的目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笔者调研的浙江美丽乡村外宣文本中,除极少数文本里体现了较低程度的交际目的,毫不夸张地说,交际维度在大多数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文本里是空白。
        三、浙江美丽乡村外宣翻译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浙江美丽乡村的不断发展,外宣翻译文本在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而外宣文本的种种翻译问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传递偏差,将影响西方游客对浙江美丽乡村的基本印象,对浙江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一)缺乏懂外语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现有译者专业素质较低
        从对浙江美丽乡村外宣语料的调研来看,不少乡村的外宣语料翻译错误频出,其中语言层面的错误尤其突出,这对浙江美丽乡村的对外形象塑造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这说明目前参与乡村外宣语料翻译的译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工作经验和责任心,仅追求语料字面意思的机械对等,忽视或完全不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懂乡村旅游的专业外语人才稀缺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当前浙江美丽乡村外宣语料的质量较差。
        (二)浙江美丽乡村的运营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浙江美丽乡村的建设普遍对外宣工作不够重视,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被评为五星级的乡村景区仅做了单语标识(中文),缺乏最基本的外宣途径。而在具备双语(中、英)或三语以上的乡村景区中,管理者或运营团队通常以低价外包的形式来获取乡村景区的语料翻译,且不对外宣语料的质量做任何监管,更谈不上修订或提高外宣语料的质量。不难发现,运营管理团队的薄弱外宣意识与浙江美丽乡村外宣语料的低质量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三)缺乏政府美丽乡村对外宣文本的统一规范和监管
        尽管从全国范围内看,浙江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十分显著,但仅从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工作来看,有关部门并未形成规范的建设机制,也缺乏统一的监管。缺少自上而下的统一标准和管理也致使村级运营管理团队对外宣语料的轻视,间接导致当前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语料质量低下。
        四、结语
        浙江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随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万村景区化”、“打造全域旅游黄金带”等理念的不断深化,重视并积极开展浙江美丽乡村的外宣翻译文本研究工作、找出当前美丽乡村的外宣翻译问题,探讨如何构筑浙江美丽乡村的多语种外宣平台、梳理符合浙江美丽乡村特色话语,打造高质量外宣翻译文本,是浙江精品乡村、示范乡村走出“国际范”的第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l]程海燕.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英语文本的翻译[J].海外英语. 2021,(01).
[2]徐婉洁.基于语言服务驱动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11)
[3]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军,桑鹏.实用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5]李现乐.语言服务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8,50(2).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项目(FG2018105);浙江美丽乡村生态特色话语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0YB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