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李建军
[导读] 地理学科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双重属性
        李建军
        浙江省丽水中学   323000
        摘要:地理学科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双重属性。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中属于重要的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自然学科的表达和解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是本学科应有之义。现如今,网络技术逐渐发达,对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高中地理课堂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提供有力条件,本文就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地理;智慧课堂
        引言:客观来讲,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结构尚未统一,怎样组建、如何组建是当下阶段每个相关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重点。从高中地理课堂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备课、教学、提问、留作业和评价等几个方面,而在学生方面包括预习、听讲、回答和完成相应的课下作业等,在这种结构模式下,只有问答是学生和教师产生互动和交流的环节,而在其他环节中,双方并不能产生直接的沟通。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中的体现
        在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课堂资源发布、教学设计、新课导入、下达任务、精讲并点评、个性推送以及批改作业7个环节,学生方面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课前讨论、展示分享、合作探讨、课堂检测、课后复习以及反思总结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能让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能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由于智慧课堂下的高效互动,按照课堂开始前、课堂进行中以及课堂结束后三个阶段展开教学引导,教师在课前发布预习的地缘,让学生将完成预习的信息直接向老师反馈,教师结合平台的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构或调整,从而完成课中和课后的引导。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也能及时表达自己的困惑,并及时得到解答,提高学习效率。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中的体现的策略设计
        (一)课前阶段的准备
        教师对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整理将相关资源在智慧平台上即时发布,提前将学生要学习的地理知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条理性整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搜索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涉及的图片信息和视频资料等[1]。并能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搜索的过程中穿插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时,本课内容中涉及很多与荒漠化有关的主题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本课资料搜集的过程中,要找到更多的荒漠图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荒漠带来的视觉冲击。并且在课件中加入与之相关的古代诗句,从古诗中感受塞外的壮阔,在我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句,如李白的《关山月》中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等,让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产生一定的自豪感,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将学习的信息反馈给老师,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改进课件,对其加以优化,从而提供更优质的教学。


        (二)课中阶段的交流
        在智慧课堂下的地理教学,课中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任务推送和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学习地理知识[2]。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让新课的导入与展示分享间得以有效过渡,由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已经对相关地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的课堂引导方案在此已经得到了初步完善,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的思考所得进行提升和优化,将其不断完善。高中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越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渗透。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一课时,可以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结合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播放黄河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在任务的推送阶段,让任务的下达、合作与探究、精讲点评之间进行一定的过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学科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认知。在学习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课后阶段的反思
        课后的反思和总结阶段是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模式之下,让当堂的地理作业和课后的作业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3]。学生的课后作业本身是当堂地理作业的内容延伸,结合高中生在课后阶段的线上表现以及在智慧平台上传的答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批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将其中争议性较强和话题度较高的内容进行提炼,让高中学生对其进行更多的思考,使其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总结,并联系自己的思考进行不断反思,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学习印象。并能在此过程中练习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全球定位系统及应用》一课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定位系统相关技术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其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同样存在一定的隐患问题,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将其进一步提炼,让学生展开探究。结合“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教师将与嫦娥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从而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并能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相适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互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并且这种教学模式能让教师更加灵活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加强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彭熊能.新课改背景下文化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农村学校地理课堂教学为例[J].文化产业,2018,14:63-64.

        [2]杨振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地理教学中养成性探索分析[J].文化产业,2020,03:130-131.

        [3]年婷.中医药文化教育走进初中地理课堂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