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瑜
重庆市大渡口区马王小学
摘要: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丰富学生的能力,为学生融入社会推动国家建设做好准备。德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最终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教师和家长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为学生三观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小学生而言班主任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最特殊的存在,班主任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进城务工人口子女
引言
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不断展现,社会大众对小学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再加上国家发展对素质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如今的教育工作更倾向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学生融入社会成为对国家建设有价值的人才做好铺垫。
一、小学开展德育教育重要性探究
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德育教育无法通过单一的标准来评价教育效果。调查分析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获得对德育教育效果较为客观的评价。基于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况会更多的受到班主任德育工作和自身行为的影响。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这个阶段学生有更多被塑造的可能。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之后正确三观的建立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应对之后学习生活中的困境,拥有更强的抗逆能力和抗压能力。鉴于班主任对学生道德水平的重大影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重视并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实际上,很多小学把德育工作与思想教育这一学科画上了等号,但实际的德育教育确是无处不在的。正是由于这一类教育理念的存在,才导致很多小学学生成绩优异但思想道德水平难以达到平均线。
二、现有德育工作常见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调查发现还存在很多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日常教学过程中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课堂教学依旧沿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科功课和相关操作要求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压力。在小学阶段单靠课业是无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反而会破坏学生对学习本身的热情。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给教学过程附加了严重的强迫色彩,既不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能够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除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一无是处。
(二)学生个性被严重忽视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成绩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学生个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却呈现出了严重的弊端。不仅班主任,还有很多家长为了学生不至于落后他人额外增加了学习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成长状态和道德水平都是极大的忽视。我所在学校中存在数量不少的进城务工人口子女,这些孩子多数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由于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不高,这些孩子的思想道德情况令人担忧。继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使知识成为这些孩子的成长助力,反而可能会因为对学习本身的抵触引发辍学问题。
(三)班主任工作模式化严重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低,日常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展开需要教师消耗更多的精力,以便于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社会的发展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于教育领域。但班主任工作的模式化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眼中班主任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不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桥梁的构建,教师也难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想法,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只能一视同仁。
(四)缺少对个人行为影响的重视
班主任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个人行为往往会对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实际上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学生可能带来的影响,以至于学生完善自身思想道德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仅依赖讲解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是不现实的,德育教育应当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够起到塑造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作用。
三、借助新课改实施德育教育的措施探究
(一)更新管理模式,强调学生地位
小学班主任必须要认清自身引路者的职责,将学习的主动权回归到学生身上。当学习变成了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都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比规束学生的行为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学科教师,教学过程中都应当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寻找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理解知识有尽学无尽的观念,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教学方法再试真正的授人以渔,是对学生长远学习和发展真正的有益。
(二)强调学生个性,给予充分保护
小学阶段学生不曾经受社会的磨砺,鲜明的个性是每一个学生的特色。教师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特色,而是要借助教学的过程充分给予保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管理措施。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从三十到五十不等,对这样一大群学生开展差异化管理无疑是极为艰难的。班主任可以将个性相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实施相同的管理方式。或者采用小组的管理方式,将不同个性的学生组合搭配,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班主任需要做好“因材施教”,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三)以学生为本,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引路人同时也是服务者,为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发展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都需要围绕学生展开。特别是我所在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这些孩子多数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关心和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格外注意对这些孩子个性和心理的引导和保护。构建班级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时候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以往的成功案例,根据学生的反馈对管理制度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
(四)约束自身,为学生提供观摩榜样
小学阶段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模仿亲近、崇拜的人的行为模式来提升自身,而不是根据思想道德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对或错。已有研究结果证明了班主任对于学生自身的影响力,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更应当注重自身行为的约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摩榜样。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都存在着畏惧班主任的心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展开和榜样力量的发挥。教师在树立榜样的同时还应当增加和学生的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思想方面的问题,及时的给出正确的引导。
总结
小学的德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班主任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其言谈举止将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德育教育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却又无处不在。已有的德育教育工作呈现了破坏学生个性和学习兴趣、学生教师之间隔阂严重等弊端。想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改变,充分发挥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班主任应当从改进管理方法、保护学生个性、注重言谈举止、借助榜样力量等几个方面,推动德育教育效果的发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素质型人才的需求。学生也能够拥有更强的抗逆能力和抗压能力,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苏积金.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45-46.
[2]彭爱玲. 网络时代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探[J]. 中国农村教育,2019(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