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张启强
[导读] 运用史料教学就是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来充实课堂的内容
        张启强
        福建省建宁第三中学   福建省建宁县  354500
        摘要:运用史料教学就是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来充实课堂的内容,在历史课堂上史料的合理运用会使得历史课堂变得不再乏味枯燥,跳出传统历史课堂的咬文嚼字讲历史,运用新的史料教学方式生动形象讲述历史故事,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使同学们在其中找到乐趣,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对历史课产生期待,愿意自己去学习和探索历史中的奥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课堂上对史料的运用,能让同学们更加深切的了解历史,亲近历史,最终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做到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学史致用,读史明志。本文主要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并提出运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运用  史料教学
        引言: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合理的运用历史材料,让同学们在课堂不但能学到知识,还能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在完成应试教育的同时能够使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增加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让同学们自主学习;通过合理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历史课堂,融入历史课堂,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一、通过史料的合理运用让课堂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传统的历史课堂是对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板”的讲解,让同学们被动的接受历史知识和教材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中枯燥乏味的讲解使不少同学对历史这门课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一味的讲解,给同学们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足,让同学们缺乏课堂的参与感,融入不到课堂内容,自主学习性差,使得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足,历史教学质量不理想。在历史课堂合理的运用历史资料能够打破传统的课堂仅由老师将课本的模式,变成由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充实课堂内容,也让同学们对史料进行讨论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上课气氛变得活跃,从而激发学生们思维的活跃,完成过更好的教学效果。[1]
        例如,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课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时,在课前老师准备好上课的相关历史影视资料、史料图片、历史上的小故事、历史杂谈等等,在上课时在讲述完课本上的知识点后,合理的把这些历史资料穿插到上课内容中,并在同学们观看完历史资料之后,老师在讲历史小故事来吸引同学们,并且进行合理的提问引导,再在其中加入课堂讨论环节,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回答,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吸引学生对历史真相的注意力,使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在课堂上提问是同学们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富含趣味。


        二、通史料的合理运用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去自主学习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注重的是老师上课时的讲解课本内容,课后给学生布置生硬的练习册、抄写课本内容等,这种教学方式和课后作业的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且枯燥无味,使同学们对知识掌握不够灵活,只是在刻板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在其中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使得对知识的理解不足,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很难让学生们继续再自己学习下去;通过在历史课堂上对历史资料的合理运用,在运用史料之后留下合理的小问题,为下节课留下悬念,让学生们在课下自己想要去了解这段历史,从而达成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并在下节课上课之前对上节课的悬念揭示,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探索成果,进行合适的鼓励,让同学们通过历史课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愿意在课下自主学习。[2]
        例如,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学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一课时,从明朝的建立开始“讲故事”,在其中联系明朝的社会景象,穿插上课的主要内容,对建筑、科技、文学等多方面讲解引导,并安排课外小任务,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自主搜集有关于本节课的小知识,并且在下节课讲解主要内容之前让同学们对自己搜集到的小知识进行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也有利于下节课内容的展开的讲解,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历史课本上的知识。
        三、通过史料的合理运用来增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
        传统的历史课堂更加偏重于老师的“灌输式”讲解,而忽略了让学生们独立自主思考,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减弱,对于知识的思考理解不足够,学生只是一味的“读死书”,长期这样下去会让学习成果不够理想,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教育的目的不相符,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新型改革。通过合理运用历史资料,并对历史资料中对教学有益的部分提出问题,给出时间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并能够大胆的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出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在老师做好引导的前提下,让孩子们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思考,增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3]
        例如: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中“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中,老师在课前做好相关君主专制的历史资料,在上课期间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历史资料穿插讲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且让学生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注意记录,在讲解结束后留出时间让同学们自己对比强化前后的君主专制的区别,并自主思考这些区别对广大人民和社会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获得解决小问题的成就感,从而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历史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历史资料,可以在历史课上活跃课堂氛围,充实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认真学习,热爱学习,从而愿意自己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们的总体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丹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知识文库.2021(04):135-136.
        [2]周婷婷.利用乡土史料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浅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1):34-37.
        [3]包伟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3):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