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石
宜宾市武庙街小学校 644000。
摘 要:由于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学生在实际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小学阶段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学生只有学好数学这一学科,才会在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全部才能。而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和学习中,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会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并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本篇文章从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探索入手,提出了几点教育教学方法,皆在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认知差异;教育探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有计划且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多种行为进行正向影响的实践活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因为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性差异和群体性的差异,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各项实际情况及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为学生安排一些科学且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种现实,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教学理念,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来设计相关教学内容,为学生建设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身多项能力的平台,以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生认知差异,促进学生思维认知
有心理学家指出,不同的个体在实际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特征。数学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认知上的活动,也因为数学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使得有着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结果[1]。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为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认知能力及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方面能力发展。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表》的时候,重点是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简单规律并记忆。首先让学生用眼看、用脑想、用语言表达,在具体的观察交流中有系统的整理知识。其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提高。乘法口诀是学乘除法笔算的重要基础,必须要求学生熟练记忆,达到脱口而出。而要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练习,而让学生练得有趣、练得积极主动是关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游戏性练习。如“小红买了一种东西,正好用完18元,说一说她买了哪种东西,买了多少。”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得到不同的购买方案,不仅应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乘法口诀。在这样的教学中,不同学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可以从其中掌握有关乘法的相关内容。
二、坚持学生为本理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多次强调了要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基于此种教学理念,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不同认知能力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并充分吸引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2]。而对于班级中一些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讲,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这部分学生通过教学来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比较稍差的学生来讲,教师要从这部分学生弱点着手,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数学内容的时候,许多学生都会利用通分的做法,并在分母相同的前提下,进行分子的大小比较。但是,有部分学生却可以利用之前学习过的小数部分知识来进行比较和判断。这也说明了创造性和认识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利用类似的教学方式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3]。
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代入到教学之中,先为学生大致讲解负数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负数?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全国气温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在不同的情境中,负数的意义相同吗?这样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学方式,会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的抽象性的概念和定义,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合作能力培养。让学生利用与学习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并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取长补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的数学问题深入探究是存在一定会困难的,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将同学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来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和交流,这样得到问题的答案就简单很多了,且小组合作这种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感受到互相帮助和协作的乐趣。对于小学学生来讲,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可以将同学们的能力汇聚在一起,并有效的取长补短,进而起到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会被充分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也会从集体学习中收获更多[5]。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程的学习时,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亲身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经历学习中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经历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教学策略上,把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化为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学习。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通过交流与合作,找到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办法,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四、探究知识获得过程,促进理解能力提升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在数学的学习中,重要的并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样知道什么[6]。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实际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重点强调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过程。随着现代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教师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简便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形式的多感官途径了解,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小学数学《方位与位置》内容学习的时候,小学生只听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够完全明白的,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际的方位和位置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用这种直观的方法来理解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7]。这样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还可以有效节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及可操作性,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数学理解能力,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研究兴趣,也可以从本质上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不断优化自身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协助学生改进其自身错误的认知方式,在提升学生各项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同时,进而有效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晴.认知风格对初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差异的影响[J].教书育人,2020(31):50-51.
[2]葛代粉.基于儿童认知差异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19(11):37.
[3]李蓓蓓.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差异的小学数学驱动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J].上海教育,2019(Z2):109.
[4]褚亚男.关注学生差异 成就精彩课堂[J].教育,2019(21):86.
[5]李云.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差异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3):83.
[6]张鸿.遵循认知差异,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169.
[7]陈元芳.关注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