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有效引导——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2期   作者:尹学武
[导读] 数学课程考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尹学武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水落坡镇大孙小学 251803
        摘 要:数学课程考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才能能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也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极强,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从学生自身情况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主要探究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教学问题,在注重知识能力渗透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技能。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数学课程具有抽象、系统、灵活、多样的学科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最忌生搬硬套,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极为关键,学生只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灵活学习、灵活思考,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技巧,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强,学习能力也较强,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此阶段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从而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后期学习生涯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的加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后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数学课程本身就要求学生要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教学引导,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自觉的、自发的,加之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逐步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难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面积进行基本的探讨,以自己掌握生活知识入手,初步的解释面积意义,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如下:“谁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大,用什么单位能表示教室的大小”,教师在设计好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索,学生在面对未知领域时,会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举出生活中面积的例子,启发学生,经过一番探讨,学生对面积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其意义也有了一定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深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内容。


2.2 引入生活概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知不足,但是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知的内容切入,建立知识联系,指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指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并完成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加观察,整合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合理的将其应用在教学中,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2]。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相比抽象的数学概念而言,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因此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排球、足球、风扇等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教师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学生观察得来的图形特点进行总结合归纳,并写成板书,当总结完图形特点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总结,并引出知识点和概念,在学习完知识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列举出生活中其他的轴对称图形,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2.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数学情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自主思考契机,引导学生打开固有思维,进行主动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例如,在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一课时,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绘制方法,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性,在进行随堂训练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通过情境进行训练,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创设的情境如下:“小明和小花决定对自己一周内的自主学习时间进行统计,两个人要进行比赛,看谁在每天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小明周一到周天的自主学习时长如下60分钟、80分钟、85分钟、91分钟、88分钟、70分钟、75分钟、70分钟,小花周一到周天的自主学习时长如下85分钟、90分钟......”,你能用合适的统计图将小明和小花一周的自主学习时间表示出来,球儿统计图中要表示出时间的变化趋势,教师设计好情境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将情境中的数学定量表述出来。在设计好情境后,教师可以先提问:“你们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鼓励学生发言和讨论,在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绘制,完成数学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主能力。
3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加强引导,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玉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21(09):61-62.
[2]陈思思.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性探讨[J].考试周刊,2021(05):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