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2期   作者:徐利文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环境和育人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徐利文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  610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环境和育人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表明,传统教学理念下的 教学方法已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在学生 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初中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同时也 是夯实数学基础,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实 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 试着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数学课堂,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 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践;数学基础;数学能力;问题导学法
        引言
        作为一门思维严谨的学科,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数学无论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思维能力上,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对于数学学科,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太难了,不会的问题好多”。诚然,每个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究竟是会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还是会成为向上攀登的阶梯,这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态度,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实际上,人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深化认知,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为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升互动实效。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问题导学法,首先就需要教师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并精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其次,教师要在课前对教学过程和道具等进行充分的准备,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并重视问题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了进一步提升问题的使用效果,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不同的问题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思维的开发,同时大大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再次,为了保证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质量,教师还需要给学生一个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做课堂导入:“方程和算式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邀请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然后又问:“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组成和定义进行了解。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表达形式以及计算步骤”,一步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能够将一元一次方程灵活运用到不同的应用题中去。
        二、进行题设课堂,发展数学思维。


        题设课堂作为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通过对一个单元或者多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概括,进而为学生呈现一个课程主题,通过层次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框架,明确不同概念和定义,对相似的知识点也能够更加清晰明了。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题设问题教学模式的时候,还需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要积极重视,并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分层,积极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也能够让综合能力较低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三角形》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所有的知识整理成一个主题。在《认识三角形》中,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能力均衡的若干小组,然后抛出问题:“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特点?”然后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解决。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内角,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再次为学生提供探究平台,让其用量角器依次对不同的三角形内角进行测量,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 80 度的概念。运用这种方式,不断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基础知识,然后再一步步地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和步骤,学习后面的不同版块,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设置问题训练,巩固课堂知识。
        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 教师还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后训练中。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会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是大量的作业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感,还会降低学生的复习效率,达不到针对性的提升目的。而如果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设计课后训练,将其作为课上知识的拓展训练,根据学生在课上的不同表现,判断学生的薄弱之处,从而设计针对性的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寻找到解题思路,更加扎实地掌握每个知识点,真正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时, 在这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索,可以是测量弹簧秤挂重物后的长度,也可以是烧水发现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等等,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思考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制作成表格,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变量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一一解答教师布置的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从表格中理解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规律,并能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发现生活中的变量,体会数学中的变量对生活的实际价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课堂上没有遇到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提问老师,并共同探讨出准确的答案。对于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集中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促使学生在日后的训练拓展中,能够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巩固记忆,提升数学的应用能力。
        结语
        总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问题导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由此可见,问题导学法对初中数 学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董仲.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0(29).
[2]沈晓霞.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好家长,201 8(24).
[3]郭晓宇,吴丽“.  问题导学”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5):5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