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相
瑞安市陶山镇碧山小学 325000
摘要: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教学,是带领学生探究历史的重要阶段,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探究与分析,更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而在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的教学,还需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时刻以学生学习需求为教学核心,再加上核心素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历史的民河中学习璀璨文化,也是对历史文化传承、教学的重要渠道,从而达到提升学科素养的教学目的,确保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课堂中,历史教材局限于篇幅设计和考试需求,所涉及的知识点大多都围绕中考,对于历史知识的讲解通常只选用了历史事件中某个片段,教材内容多是由这些历史片段拼凑而成,这样的形式对于学生的优势部分,是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考试所需求的知识点,能更直观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但一些教师往往将这种教学模式单一的进行运用,在课上教学时只是一味地讲解课本,并没有通过其他渠道为学生扩充历史知识,使学生长时间地受到教材的限制,无法拓展更多的历史课外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吸收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历史课堂中并没有为教师所承认,所提供给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较窄,学生没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索意识,对于日后历史课程学习的阻碍影响愈发严重。
2、缺乏课堂交流互动
在以往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学生自觉地成了教学活动的客体。在课堂上,学生遵从教师的教学命令,对教师对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由于与教师产生一定距离,从而在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不敢进行质疑,将教师提出的观点在潜意识中认为是正确的。并且在教师讲解历史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时,即使同学们发现教师出错,也不敢对教师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出,很大程度上干扰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而教师在课上也没有与学生进行过多的交流沟通,通常都是将课本结合教学课件展开课堂。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是非常宝贵的,由于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想要快速地完成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时常会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己在进行教学时就像是正在表演一场“单人秀”。学生没有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更好的表达,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干扰,产生下降的趋势,并且使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受到影响。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厉史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主动接触和积累历史知识,并对其进行思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些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这难以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以及生动展示知识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我将这些国家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类比到学生在班级上的座位当中:坐在教室中间的学生是“宋”,坐在教室第一组的学生就是“齐”。通过这种方式,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教室布局与历史上国家的相对位置结合起来,方便了学生进行记忆。同时,由于这种“指定国家”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新颖且生动有趣,因此,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后进行知识点记忆的过程中也能够尝试使用类比法进行记忆。
2、注重因材施教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老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行分层教学,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充分落实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首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基础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将学生进行合理划分,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其次,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提问环节时,应顾及全班所有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唐的盛衰》这一课时,老师在分层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内容:让学困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究唐朝是何时何人建立,以及在哪里建立的都城;让中等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究什么是“贞观之治”,以及“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让优等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究唐朝历代皇帝对前几朝的制度做了哪些创新才有了盛世气象。通过这种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学困生的自尊,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而且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让学生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成果。
3、紧追时代热点
历史学科中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在探究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其综合素养,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客观评判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因此,老师应具备超强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在历史与社会实际教学中,善于将当前社会热点话题与相关历史知识高度融合,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本身等一系列问题,思考与研究这些因素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热点思维及辩证思考能力。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剖历史发展的背景、事件、人物等问题,使其在分析与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出历史事件中应该反思的问题和应该改善的思想,从而锻炼学生对历史考究的客观性,有助于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深刻地感悟到国家发展对自己的意义,进而为其找准自身的人生定位,充分彰显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老师需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其对历史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其在挖掘与探索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翁红朝.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研究[J].中外交流,2017,(5):90-91.
[2]黄金娣.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研究[J].读书文摘,2017,(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