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芩安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音乐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培养一个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美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中突出了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如何探究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审美,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开展实施:一是创造美的意境,培养审美的感受力;二是挖掘美的内涵,培养审美的理解力;三是提升美的情趣,培养审美的鉴赏力;四是激发美的表现,培养审美的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探究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情感艺术,在众多的人文艺术门类中,音乐最能深刻地触及人类的心灵,体验内心的情感,启迪智慧与美化人的行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创造美的意境,培养审美的感知力
审美的前提是要懂得如何感知。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说:“感知力的培养是音乐学期最迫切的需要,它本身就会唤起对人生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感知力的培养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听觉的方式以外,还要帮助学生打开语言知觉、视觉、触觉、直觉等通道,使学生与音乐建立起多维联系,初步具备音乐美的感知力。
(一)情境导入,感知音乐情感
音乐是属于流动的艺术,是具有刺激器官和情绪起伏的艺术,是依靠人的感觉信号系统去接受的艺术。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欣赏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创造性都是为学生理解审美内涵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音乐欣赏不单单只是听,在感受过美之后,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音乐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作用,就相当于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由最初音乐审美的抽象感受转化为具体形象且具有内在的理解,通过创设故事性的音乐情境导入,坚持以音乐引导为主,语言讲解为辅,帮助学生自我体会和理解音乐。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中,理解音乐“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进而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二)情景表演,感知音乐乐趣
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中,应该多开展一些体验式教学活动,来激发音乐课堂的活跃氛围,通过音乐作品结合情景表演,来调动音乐课堂的氛围,感知音乐课堂的快乐。结合音乐作品呈现出来音乐课堂的独特性,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意境感受音乐作品给的快乐氛围,让小学音乐课堂充盈着快乐。
二、挖掘美的内涵,培养审美的理解力
(一)通过音乐语言,挖掘音乐内涵
音乐由旋律、和声、节奏、音色这四个部分组成,所以,像感受音乐的情感,挖掘音乐的内涵,必须从音乐的这四个部分的变化中去体会和感受。要让学生树立美的形象,就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握好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课的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所展示的一切美感元素:节奏、歌词、旋律、速度、和声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让听见的旋律浮现在眼前,成为看到的;让浮现在眼前的形象深入内心、体会其意、审视其美;让优雅的旋律、良好的倾听习惯成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让充满韵味的歌词成为学生的语言素养。教师的语言引导与学生的想象结合,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无穷想象力与喜悦。
审美感知的建立必须是在理解审美主体即乐曲的本身的基础上,只有理解了“音乐语言”在乐曲中出现的作用与意义,才能突破狭隘的审美局限性,最终拓展、完善审美能力。换而言之,审美理解的能力能够推动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不仅仅是只理解表面的、可听到、可想到的,而是深入深层次的内涵。
(二)通过音乐表现形式,理解音乐内涵
音乐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音乐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仅有独舞、独奏、独唱等表达形式,还有集体舞蹈、合唱、合奏的表达形式,学生之间集体形式的参与合作是一起创美和表达美的过程。
三、激发美的表现,培养审美的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合作性,激发音乐表现力
审美活动不仅仅只是欣赏、理解审美对象,其中也包括了美学形象的表现形式。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掌握的音乐知识去表现音乐符号和音乐语言的美,实现音乐审美的成长,这也正是符合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游戏和表演是音乐的载体,灵活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的创造中,在亲身的体验中不断加深对于音乐艺术美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如在低段的音乐课歌曲《放牛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三条节奏(1)X X|XX X|(2)X 0|X 0|(3)X -|X -|三个节奏加入歌曲的间奏部分,让学生一个个熟悉并掌握,然后分别加入打击乐器:
双响筒:2/4 X X|XX X |
木 鱼:2/4 X 0| X 0 |
三角铁:2/4 X -| X - |
接下来安排相应的节奏组,将班级分成三小组,引导学生节奏合奏,为歌曲伴奏,并告知学生用耳朵聆听音乐,打自己乐器的节奏,等自己的节奏熟悉之后再去听其他小组的节奏,知己知彼,为歌曲配出最完美的伴奏。这个过程既是音乐活动,也融合了人际间的交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注重个性发展,培养音乐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让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各有不同,对美感也不相同,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对于音乐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潜能天赋,为其提供促进长远发展的契机;对于音乐天赋较低的学生,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带领他们参与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教育获取美的熏陶,促进其音乐审美的形成和发展。
四、提升美的情趣,培养审美的鉴赏力
音乐的审美鉴赏是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审美对象主体的价值、特点、属性等作出的判断。如果说审美理解是审美由外及里的过程,那么审美的鉴赏力则是在深层次的理解下,去判断审美主体。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任何领域都出现了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大部分学生只注重了音乐的娱乐功能,对于古朴含蓄、有深刻内涵的音乐表现出抵触的情绪。但是并非所有的流行文化都是肤浅与表面的,而正是由于有了对比才有艺术。
通过鉴赏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反馈者,把别人的评价与个人的理解融合在一起去评价音乐、解析音乐,不再以单纯的好不好听、适不适合这种无内涵的评价来说明乐曲。
音乐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回归音乐教育应有的审美功能,教师作为审美艺术的传播者和提高者,不仅仅是善于去发现音乐中的审美元素,更应该带领学生把音乐审美融入到乐曲中去,帮助学生用音乐去妆点生活,陶冶情操,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美].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前沿第一页。
[2]王亚蓉.《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