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黎
四川省成都市茶店子小学校 61000
一、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诵读”板块,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对于这一板块的内容不能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还应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学习。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堪称“绝唱”。是非功名转头空,只有经典永流传,此诗在诗歌史上地位非常之高,值得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细细品味。
二、教学目标:
(一)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体悟诗歌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绵延丰厚。
三、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体悟诗歌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绵延丰厚。
(二)通过联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诗人自身经历来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文字、图片、音乐)、粉笔。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送别引路破诗题。
1.齐读诗题,王维、元二在此别。
(1)你在诗题中看到了谁?简介元二
(3)谁在为元二送行?简介王维
2.深入诗题,奉命出使到安西。
(1)元二要去哪儿?简介安西
(2)了解“使”。
3.出示图片,渭水以北是渭城。
(1)王维在哪里送别元二?
(2)简介渭城
4.理解诗题,字字句句含别离。
【设计意图:古诗题目有别与白话文,通过引导学生解诗题,不仅能让学生简要把握诗意内容,还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意背景。】
(二)择取字音明大意。
1、自读古诗,择准字音。
2、相机正音,明白大意。
(1)【朝雨】早上下的雨,所以读(一声)
【客舍】读四声,这里指旅店
【更尽一杯酒】更就是再喝一杯,尽是把酒喝完,喝完一杯,再喝一杯
(2)了解“浥”:动词,表示润湿
3、齐读古诗,字正腔圆。
【设计意图:把古诗读通顺,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知其意才能达其情,这也是为下一环节的“悟情”铺设道路。】
(三)以诗解诗悟景意。
1、人有情,景有意,你看到了哪些景?
2、生汇报:
【柳】
在古人的诗词中,特别是表达送别的诗词中,常常会提到柳。一起读:
①《杨柳枝》 唐(柳氏)
②一看到“柳”,我们想到的是(离别)
③在汉语中,柳与哪个字谐音?(留)
④美好的景物暗含的却是王维对元二的不舍,希望他能留下。
【客舍】
(1)渭城的客舍见证了很多人的依依惜别
【雨】
(1)渭城在我国的西北方向,西北自古干旱少雨。
(2)朝雨洒洗于渭城,空气如此清新
3、渭城雨后的柳色特别(翠绿),空气十分(新鲜),客舍非常(干净)。这样一个美好的清晨却蕴含着离别之伤。在前往安西的途中,元二还要途经哪里?(阳关)
【设计意图: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引领学生体会到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愁绪,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四)荒凉阳关见别情。
1、简介阳关。
2、王维的另一首诗中也提到了阳关,《送刘司直赴安西》
(1)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2)这里不仅荒凉,而且天气恶劣,天地间弥漫的都是沙与尘
3、这还是一条漫长的路,简介阳关、渭城、安西的地理位置。
(五)频繁战乱添悲意。
1、这首诗歌在诗人的全集《王维集校注》里编排在天宝下,它是天宝下的最后一首诗歌,跟这首诗歌同期的还有这些(补充)
2、发现了什么?(都在送人)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变故)
3、战事连连啊。一说到战争,我们总能想到这样的诗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你读懂了什么?
(2)无数的人都战死在了沙场之上
4、即使侥幸活着回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你读出了什么?
(2)没有马革裹尸,可回来的时候,却也垂垂而暮。
5、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这一别若还能相见,也不知是哪年哪月。
(六)诗人离世情自悲。
1、故人是谁?
朋友也好,亲人也罢,我们知道,故人里一定会有一位,他就是(王维)
2、这首诗是王维的晚年之作,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被卷入了意外的波澜之中。简介写诗背景
3、阳关环境恶劣,战乱频繁,王维年迈衰老,这一切的一切都如一道道的鸿沟,横跨在了王维和元二这对朋友之间。
4、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配乐读
【设计意图:围绕“阳关”这个意象,引领孩子在诗文中领悟“阳关”所蕴含的多种情感,并通过联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诗人自身经历,感受那不尽的送别之思。】
(七)多种演绎扣心弦。
1、平仄诵读添情意。
(1)若我们回到唐朝,古人是这样诵读的
(2)诗人们写诗的时候除了注重押韵以外,还遵循着一种规律去写、去读,这就是平仄规律(简介平仄)
(3)你看,我们中国的文化,几千年来是有联系的。这首诗标上平仄以后,便是这样,再听一次,感兴趣的同学跟着录音小声地读读。
2、听音吟诵触心房。
当这些都已经不足以宣泄人们内心情感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吟诵
3、《阳关三叠》唱古今。
古往今来,诗一直和音乐紧密相关。简介《阳关三叠》的传唱
【设计意图:中国的“诗”,是“吟”的,“诵”的,“唱”的。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让孩子聆听这曼声长吟,感受这悠悠古韵。】
(八)前世今生永流传。
1、一首《渭城曲》,可以读,可以吟,可以唱,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演绎,它已不仅仅是一首诗,它已经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和情感之中,更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
2、渭城,阳关;阳关,渭城,它仿若如“柳”一样成为了离别的符号,这更加印证了宋人张炎对它的评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乃为绝唱。
3、乃为绝唱,这就是《渭城曲》,我们在这堂课上去探寻了它的(前世今生),只有了解了诗的前世,才能去演绎它的今生,而它的将来便交托在你们的手中。它就是《渭城曲》。
【设计意图:一首《渭城曲》,通过不同形式的演绎,它已不仅仅是一首诗,它已经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和情感之中,更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
八、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渲染,将诗、音、画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送别意象,联系历史背景和诗人自身经历来感悟诗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化和情感的和谐共振,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