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宣城市奋飞学校
摘要:群文阅读是教育教学阶段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教师与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它,教师需要了解深入群文阅读,提高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也需要接触学习群文阅读,在学习的同时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基本语文技能,也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反馈教师。这在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步,在群文阅读模式地不断完善中,实现语文知识的完美应用,对逻辑思维进行整合,在探索的领域里充实丰富自我,打造初中语文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群文阅读;层层递进;思维整合;高效课堂
引言:初中的教学在群文阅读方面对老师和学生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更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考察,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群文阅读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以单一或者是多元的议题通过逻辑分析进行思维整合,最后得出一个中心主题。群文阅读自然不是分散的学习,它是师生间互动与交流的一个课堂任务,对师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简单来说,只有师生共同探索群文阅读,才能打造初中语文语文高效课堂。
一、初中阶段群文阅读及语文课堂现状
现下的教育对新世纪一代的青年有着全新的要求,不同于过往年代涂鸦式地教育,它真正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千锤百炼,希望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而这个过程中,语文更是第一批需要适应全新模式的科目之一,因为这是我们的母语,其重要性不用言语也能明白。其中,群文阅读占据了很大比重,可以说不论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一个单元的综合主题都与它息息相关。我们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初中阶段群文阅读的意义重大,可现在的群文阅读更多的是涂鸦式填充,补天式学习,与它的原本的要求相差甚远。
首先,现阶段的群文阅读更像是一个空壳子,学生的阅读量不足,老师的专业素养也一般。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两回事,一个是引导性学习,一个是主动性认知,学生学得的阅读方法不能有效地应用于课外阅读,教师除了课堂也不管不顾。于是,语文课堂上学生表达能力有限,交流互动少,课堂效率极其低下,语文课后学生的学习又与课堂知识脱节,事倍功半。其次,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只注重于课堂内容的讲解,并不在意学生是否落实,总有一种讲完就没事的认知,还有一部分教师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一言堂,不与学生进行应有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除此之外,传统的单篇阅读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会让学生对阅读渐渐无感,而阅读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所以对我们来说改变群文阅读的现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二、群文阅读单一,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解决策略
(一)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创设引导性阅读
群文阅读既不是所谓的单篇阅读,也不是简单的对比性阅读,它是多篇文本的集中整合式阅读,有着它自身独天得厚的优越性。群文阅读承载的是求同存异,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是比较阅读。单篇阅读实现不了群文阅读的目标,因为群文阅读的要求是将部分特征相似或同类型的文章集中到一起进行比对,去发现他们的异同点。这个异同点可以是题材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还可以是主题上的,或者是写法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
总而言之,这一切都要通过比较性的阅读才能实现,单篇阅读做不到。群文阅读不能胡乱地寻来一些篇目杂乱地放置在一起比对,它要求我们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第一,我们应该对课文篇目按照某个标准进行分类,譬如按照对季节的情感分类,我们可以把朱自清的《春》、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以及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归为一类,集中阅读,我们就能发现这些文章都和四季有关,四季里装满了作者的情怀与感概,所以它们可以划分在季节情感的一类。所以教师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以类别划分文章,自主性学习。其次,划分好类别后要梳理每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把主题思想集中到一块儿比对,然后寻找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仍然是朱自清描绘的《春》、老舍笔下的的《济南的冬天》以及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这一次我们需要仔细的阅读文章内容,提炼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情感,归纳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它们的中心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不仅仅拘泥在四季与情感上。最后,教师在让学生都清楚它们的真正内涵后应该进行引导性阅读,让学生课外时间自主寻找同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文章阅读,时间一久,阅读氛围很自然地得以创设,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一举两得。
(二)思维整合,逻辑分析,提炼隐藏式精华
群文阅读不仅仅是简单地阅读,它包括了内容浏览、人事物记忆、情感表达以及概括总结。其中概括总结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初中阶段群文阅读的一个严格要求,因为每一篇阅读理解都需要学生提炼出中心思想,概括出主题内容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概括总结是基本功,一个学生,概括总结是最基本的要求,学习语文,思维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学生有最后多的阅读积累和训练了,逻辑思维是学生先天就具备的,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的逻辑就是清晰的,所谓思维整合即把脑海中杂乱的思绪梳理清楚,做到脉络清晰,逻辑合理,表达流畅。举个例子,譬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和诸葛亮的《诫子书》,只是看文章题目,那是找不到任何联系的,如果只是这样就让学生作出判断那肯定是不合理的。所以此时的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们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但是需要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得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带着问题阅读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容易让逻辑连贯起来。
其次,除了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文章,还可以举一些文题相仿但是主题有差异的例子:郑振铎的《猫》、梁实秋的《鸟》、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蒲松龄的《狼》等等。乍一看都与动物相关,可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它们的中心思想并不相符,甚至差异过大。借以上两类进行群文阅读更容易让学生学会逻辑分析,在阅读中寻找它们的同与不同,渐渐就能做到群文阅读中的思维整合,实现高效学习,让语文课堂得以充实。最后,教师通过详细的内容讲解和情感分析,带领学生一起探寻思考,推翻和肯定之前的一些观点,最终提炼出它们隐藏着的精华部分。
(三)集中阅读,多元学习,实现高效率课堂
首先,群文阅读不是分散的,它的本质是集中阅读,这也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群文阅读时要做到整合集中。其中最重要的是阅读本身,而阅读的主体又是学生,所以培养学生集中阅读,真正做到自主学习,那么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也就再简单不过了。群文阅读,顾名思义,是多篇文章一起阅读,这也就意味着时间的分布要合理,不然就会出现忙头不顾尾的现象,对于阅读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详读、略读也应该有自己的划分,并且不能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来阅读,如果学生喜欢高雅的,认为某些文章俗气从而厌倦,这时的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向学生灌输雅俗共赏的思想,并结合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
其次,多元化的教学也是当下初中阶段群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采取影视化手段,主题情景模拟,写个人读后感和描述猜谜等一系列方式。譬如朱自清《背影》中,最弱地一点,教师也可以告诉学生们不阅读会吃文化的亏的那些段子,朱自清的父亲对他说:“你呆在原地不要动,我去买几个橘子”。以此来调和一下气氛,甚至能激发部分同学的阅读兴趣。其次,陶世龙所陈述的《时间的脚印》以及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通过歌曲和影视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更加直观的情景冲击,利用以上多层次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可以在群文阅读中深深体悟到文本的真实意义以及彼此间的共鸣在哪里。简单来说,一切群文阅读皆需要合理把控,详略结合,多元共进,真正意义上的去创造一个氛围,独属于语文课堂群文阅读教学的氛围。
最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养成习惯是一个重要的点,强制令养成法自然不会是最佳方式。既然是群文阅读的习惯养成,那自然从群文阅读入手最好。就从人物精神层面来讲,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内容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挑选一些优质的文章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最后一课》,还可以谈谈《最苦与最乐》、《土地的誓言》等等,借助其中思想的感染力让学生爱上阅读,慢慢的自主学习习惯也就培养出来了,当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自主学习,集中阅读的时候,课堂高效又有什么难度呢?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群文阅读也是。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与学习中不应盲目,而应该由简到繁一层一层剖析,一篇一篇对比,真正理解群文阅读的意义,层层递进,了解文章写作背景,逐步深入,解析人物精神,再梳理各个篇目的中心思想,最后集中概括出大方向的主题。初中语文教学理应让教师和学生回归阅读的本原,而不是一味的记忆和浏览,群文阅读需要总结归纳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真情实感,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形成师生合作学习共同体。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探索群文阅读教学,打造语文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巩刘刚.试论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06.
[2]张虹. 初中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D].喀什大学,2020.
[3]雷霄雯,沈国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群文阅读优质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91-92.
[4]谈嘉悦,王家伦.古诗词并不遥远——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11):65-66.
[5]赵永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新时期初中语文开放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J].学周刊,2020(09):121-122.
[6]李楚恒.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以边塞诗为例[J].文教资料,2020(07):61-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