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丽
重庆大学城第二小学校,重庆401331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而开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课程重在引导在学生进行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一门学科。本文就以开展对话教学的方式,来谈谈如何更好的推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课程的开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对话;策略
引言:对话教学的方式,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展开的,而有效的对话,不仅可以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还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创新结合对话的方式来带动课程的开展,发挥对话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作用,更好的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的推动学生来把握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另外,对于课堂的构建来说,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有利于带动课堂氛围的活跃,教师也可以实时的把控教学节奏,所以从课堂教学来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例如: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结合活动主题,带领学生来了解准备实践活动的步骤,明确实践活动的流程,说明学生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需要学生针对活动主题来进行主要的设计与准备,从而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践活动。以《手与工具》的学习为例,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来了解一些生活中可以用到的工具,如图钉、剪刀等。对于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先展示如何使用钉子或是剪刀等,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来进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练习。由此可见,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在教师的辅导下来进行开展的,所以结合准备和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积极的询问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所以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挥教师的积极带动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和知识的讲解者,必须要发挥对于学生的带动作用,以饱满的激情和良好的感染力,来带动学生进行表达的欲望,从而能够在教师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建立更为平等的师生对话。
同时,还要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集中在课堂学习之中,以氛围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有效的对话,首先是要从教师来进行的,通过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展情况,然后带动学生对于对话的持续进行,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到自己在对话中的主导作用。如《生活中的针与线》这一课时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针和线是妈妈经常使用的工具,那么该如何使用,如何操作,学生却是相对陌生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问题来进行提问,带领学生展开探讨,说说自己对于针和线的认识,在调动学生参与性的基础上,来说明针和线的具体使用方法,同时展开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来学会穿针引线,打始结和打止结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建立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来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让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使用,提升学生的专注性。
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学生以更为主动的态度来进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所以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来与教师顺利进行对话,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更好的来推动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
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学习氛围更为宽松和自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具体操作,那么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需要通过对话来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同时结合情况来帮助学生进行解决。以《编织技术》的学习为例,通过该单元的学习来了解和认识不同的编织工具,并能够展开一定的动手操作,那么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积极创作,就要给予一定的鼓励。通过口头表扬的方式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动力,在赞扬的基础上来推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同时促使学生将自信心转化为行动力,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同时,以对话的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效的推动方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以对话的方式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就需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者的关系中来进行良好的构建,以教师的积极带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来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杨军舫.基于对话的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4):.
[2]雷丽珠. 倾听、对话、合作、实践——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新型的师生关系[C]. 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