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2期   作者:陈娟
[导读] 在素质教育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陈娟
        浙江省绍兴诸暨市应店街镇初级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呢?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工夫,指导学生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化学式计算

        在素质教育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呢?科学这门课,包含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四门课的知识,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会学”呢?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工夫,指导学生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下面以初中科学八年级下2.7元素符合表示的量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会预习——先学后教,提高学习效率
        指导学生会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导致课堂上听课时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低。因此,有效预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1:
        在学习2.7元素符合表示的量时,可以提出下面的预习要求:
        逐字阅读2.7元素符合表示的量P63—66部分内容。
        1、经历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概念的发现过程,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相对原子质量,并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
        3、通过例题模仿,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含量和质量比。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所学内容,就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解知识的欲望。
        二、会听课——把握课堂,全面提高
        指导学生听好一堂课,是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明白听课决不是单单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不仅听老师的讲解,也要听同学的发言,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用眼看:让学生多看书,同时看老师的板书,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用口议:就是能积极发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得到知识的反馈;用手做:即重视课堂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分层次练习。让每一个人的潜力都得到发展,使学生“学所能学,学有所获”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从“学会”过度到“会学”。
        设计2:在2.7元素符合表示的量课堂上,可以用问题串来贯穿整一堂课,由易到难:
        问题1:引入H?O的化学式,提问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是什么?画出水的微观模型图。
        答:宏观上,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上,水由水分子组成;    
          水的微观模型图:
                                
设计意图:水的化学式,学生比较熟悉,即复习了化学式的含义,又帮助学生建立符号和宏观、微观的联系,通过水的模型,加深对分子、原子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为化学式计算做好铺垫。


问题2:已知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H)=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O)=16,求一个水分子(H?O)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相对质量和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
答:因为H?O中含有2个氢原子,所以氢原子相对质量=2×1=2;
    因为H?O中只含1个氧原子,所以氧原子相对质量=1×16=16;
          水分子相对质量Mr(H?O)=2×1+1×16=18
        即:化学式中某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该原子的个数×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计算熟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氧原子所占的相对质量以及水分子的相对质量的方法,推广到其他化学式中某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问题3: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和水中氢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
        答:m(H):m(O)= 2×1: 1×16=1:8
            W(H)= (2×1)/18=11.1%
        即: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所占的相对质量之比;
            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学式中该元素所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设计意图:经过问题2的铺垫,问题3变得相对容易,让学生构建出元素质量比和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为运用化学式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扫清了障碍。
        问题四:多少克水中所含氢元素和1.7克氨气(NH3)所含氢元素质量相等?
        答:设需要水的质量为a,则:
          a×(2/18)=1.7g×(3/17)
                   a=2.7g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公式的运用,为解决一系列的化学式计算做好准备工作。
        通过几个连续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让学生动口去讨论、动手去实践、尝试建构出化学式计算的原理。
        三、会复习——查漏补缺,巩固新知
        复习功课是对所学过内容的一个查漏补缺,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所学内容,而是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把课堂所学内容真正转变为自己的。
        设计3:在2.7元素符合表示的量复习时,可以提醒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复习:
        1.先掌握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巩固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所含元素的质量比;
        3.收集一些特殊方法解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例如:
固定关系法
        由Na2S、Na2SO3、Na2SO4 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解析:观察三种物质的化学式的特征可知,所含Na与S的原子个数比均为2:1,由此可知,Na与S两种元素有固定的质量比,其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乘积之比,还等于质量分数比。设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x=(46×32%)/32,解得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32%=22%。
        综上所诉,要想让学生“会学”科学,我们可以从“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入手,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来认识科学,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教科书,八年级下册[S].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4.
[2]钱海如. 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计算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13,(1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