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霞
广州市荔湾区广雅小学
【摘要】学困生是教学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而小学低年级是学困生初见端倪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特征以及学困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调整学生状态,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此,本文以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对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使“孤雁”回归群体,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转化对策
很多人都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咿呀学语阶段就开始学习汉语,那语文学习相对来说也应该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实际证明却并非如此,从小学语文低年级开始,就有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从而导致他们步入学困生的行列,为此,根据小学生语文学习学困情况的特点,教师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扰。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行为特点以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特点
1.知识掌握量不足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最主要特点是知识掌握量不足,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生词的把握量尚且不够,也就更加谈不上其他个各方面的能力,生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扎实的生词基础,才能更好的开展语文学习。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汉字数量为1600~1800,其中800~1000要求会写,然而从数据统计来看,学困生能够达到的汉字数量仅在1200~1500,尚且达不到标准要求。为此,这也就给语文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2.知识遗忘性较快
小学生往往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同样遗忘的也比较快,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还尚未掌握,又要开始学新的知识,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就并没有多少,从学困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来看,学困生的遗忘率是相对较高的,对于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了,这也就使得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既要把旧知识当做新知识来学习,又要学习全新的知识。
3.阅读困难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占有很高的比重。对于学困生而言,阅读是他们较为薄弱的环节,即便教师在课堂上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他们往往只能读懂文本的表面意思,甚至有的学困生在文字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更加谈不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语用能力较差
由于语言知识掌握不足,学困生在语言运用方面也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语意重复,用词错误,句子啰嗦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对于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分析,与实验班的学生相比,学困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还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以下为学困生和实验班学生的对比数据。
(二)成因分析
1.教师方面
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应该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在学困生这个问题上教师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在学困生语用方面教师就没有为学生开展足够多的语用训练。学生语用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部分学困生可能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存在语用问题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出于整体教学的考虑,可能无法兼顾到学困生的语用训练,这也就使得学生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出于整体教学来考虑问题的,为此,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可能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学困生没有能够得到很多的解决。
2.学生方面
遇到问题只有从自身角度去寻找原因,这样才可以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为此,在学困生问题分析上还需要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考虑。小学生相对来说还比较活泼好动,在课堂上还经常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且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教师所讲解的语文知识也很难消化吸收,基于自身的各种问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还会造成语文困难度的情况。同时,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主要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而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量不足,导致学生害怕表达,长期下去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此外,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忽视预习、复习等环节,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进而导致语文学习成绩较差。
3.家长方面
除了学校之外,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从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来看,家庭并没有给学困生语文学习起到助力作用,相反却在一定程度给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首先,在教育方面家长的配合力度不够,根据对学困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很多学困生的家长在教育理念和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就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次,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往往更多的是用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甚至有的家长会觉得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的正常学习。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根据与实验班的学生对比,学困生在优秀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为此,在学困生转化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及时帮助学困生不断改进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相对被动,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到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此,教师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摆正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融入进来,进而使学困生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实际的课堂教学调查来看,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是比较低的,而且他们受自身的影响,他们还经常在课上做小动作或者走神,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还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堂主导性,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布置好探讨的主题和内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讨论,教师则在周围旁听。而对于那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困生,教师还可以一些由浅到深的问题来进行引导。
表1 普通班学困生与实验班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对比
对比内容 生字掌握量 每天语文学习的时间 对语文的喜爱程度 语文阅读量
学困生 1200~1500 3小时 50%喜爱语文 仅限于课上阅读
实验班学生 1700~2000 1小时 80%喜爱语文 除了课内阅读外,课外阅读量也比较丰富
(二)构建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习状态的关键,为此,在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自然也就会在语文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安排上,教师还需要考虑趣味性要求。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大象的耳朵”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课文内容转化成情境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分别去扮演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小动物,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打破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融入游戏的方式,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往往是比较弱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对待学习很多学困生往往都会感到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为此,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村居”这首诗的学习中,在课上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背诵了,但几天之后也有可能遗忘了,对此,教师就可以根据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在第二天引导学生进行这首诗的复习,在本单元内容学完之后在带领复习一遍,这样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小李是班上的一名学困生,但是小李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努力的,在古诗背诵上,他往往比其他同学所花费的精力还要多,但效果却甚微,对此,教师发现尽管小李看似非常用功,但方法不正确, 这也就导致小李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为此,根据小李的实际情况教师引导小李采用趣味性背诵和卡片背诵的方式,在初次背诵时将古诗改编成歌曲的形式,进而方便记忆。只有让小李将古诗制作成小卡片,放在身上,闲暇时间可以拿出来看一看,进而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四)开展家校合作,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学困生转化方面还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家长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并配合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日常生活是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汉字是随处可见的,家长就可以引导在生活中去学习汉字并积累汉字。例如,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家长可以和孩子来玩一个“汉字竞猜”游戏,让学生去认广告牌、街边商店、道路宣传语等所有涉及汉字的地方,最后根据学生所识得的汉字数量来颁发奖励,利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困生积累更多的基础知识。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家校配合,增加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兴趣点,要让家长充分感受到家长对学困生发自内心的关心,并且是真正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摆事实,而不要给学生贴标签或者是随意对学生进行评论,要尽量和家长达成共识,进而找到改进学困生问题的可行办法。如:小敏是班上的一名学困生,在课上经常走神,而且也经常不完成作业,但和小敏的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所反馈的结果和小敏的在校表明完全截然不同,小敏妈妈反应小敏每次回到家都先回屋写作业,甚至都不需要家长辅导。对此,教师又和小敏不断沟通、交流,原来小敏的妈妈性格暴躁,如果小敏回家不先写作业妈妈就会严厉的批评,小敏不想被妈妈批评,每次回家都是假装写作业,或者随便写上一个答案,然后模仿妈妈的字迹签上名字。为了教师又多次和小敏妈妈进行沟通,并将这个问题反映给小敏妈妈,进而和小敏妈妈帮小敏来解决问题。
总之,面对学困生这一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困生,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界解决办法,这样才可以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徐学武. 关于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J]. 教育, 2016, 000(006):00177-00177.
【2】谢丽. 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 011(035):21.
【3】应俊莉.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之我见[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 000(031):156-157.
【4】李海芳. 关于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研究[J]. 软件:教学, 2015, 000(008):P.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