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利
广东省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春华小学 529300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阅读教学,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能精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阅读;习作
提起语文,真可谓:爱之者众,怕之者亦“重”。
说爱之者众,其一是因为仅我国就有十四亿人口,使用汉语、运用汉字的人数非常多,其二是汉语本身的魅力,让中国及中国以外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它,数千年的积淀,让它最简单的单位——汉字都那么耐人寻味:或象形、或指示、或会意……由这样奇妙单位集结而成的文章,其魅力不言而喻。
说怕之者“重”,是因为产生害怕语文心理的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群体——学生。学生、特别是三年级以上学生,说起语文大多有两怕,一怕阅读、更怕作文。
一、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中怕什么?或者说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中存在哪些典型问题呢?
1、阅读中,学生常见问题有:①阅读速度较慢,出声读甚至指读,严重影响了阅读效率的提高。②在阅读时遇到生字、词语等拦路虎,会停下来抠字眼,有的还拿出字典,不会跳读,不会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猜测。③抓不住文章主要内容,读完后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段文字写了什么?说不清楚甚至说不出来。上述常见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中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的提高。
2、习作中,最让学生头疼的无非三不知:①不知道写什么,看到题目,因为没有素材而发愁,苦于无内容可写。②不知道怎么写,要么像记流水帐,缺乏重点,要么颠三倒四、缺乏条理。③不知道怎么写具体、写生动,语言空洞乏味。
二、部编版教材是否能有效解决学生的“两怕”问题,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呢?
从2019年秋季开始,一年级至九年级语文开始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笔者一九年执教六年级,迄今使用该教材一年半。在使用教材时笔者注意到,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的每个单元导读,都有相应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两大部分,单元内选编的的课文都紧密围绕这两大要素。“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自不必说,而语文素养从要求看,又分为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两方面。这样的安排和要求,明确表明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通过学习范文,学习相关阅读、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让我们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为例,来看看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习作方面的作用。
1、单元导读是学习目标。在教材单元导读的页面,最上方写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这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即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相关民风民俗,进而在自己的身边,从生活中了解不同的民风民俗,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单元导读页面的下方有两行文字,第一行是阅读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第二行是习作要素:“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这样的单元导读页面设计,鲜明地提出了“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单元习作要求,即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在习作中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写出事物特点的习作方法。为达到这一目标,又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本单元课文学习的首要关注点,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以及作者是如何把主要部分写得具体生动的,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感受作者“怎么写”,积累、学习写作方法。
2、课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内容选编上,本单元围绕着人文主题,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和《藏戏》等文本。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可以了解寒食节、腊八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及节日特有的食物,以及古老的民间传说、别具艺术特色的藏戏。如此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内容,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更多相关知识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累,提升了阅读能力,为单元习作《家乡的习俗》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这三篇精读课文,作者分别是老舍、沈从文、韩翃等名家,学生学习如此名副其实、文质兼美的美文和流传不朽的名篇,其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
3、课后习题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习题一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方面进行设计,应将其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文本学习之后,通过课后习题的训练,或拓展阅读、扩大视野;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由读学写的实践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后习题的重要性,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如:《北京的春节》课后有四道思考题:
第一题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紧扣单元阅读要素,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并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北京春节的特有的风俗。同时,通过在课文中对具体时间的找寻、分析,又体会到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把北京春节习俗串联起来的写作顺序。为学生在写作中如何有条理、怎样按一定顺序提供了范例。
第二题的“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走进现实生活。
为完成这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咨询家长、自我观察、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提取素材,然后再到课堂交流,而收集材料的过程和课堂交流的过程,会让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春节风俗有更丰富的感受和了解,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为单元习作《家乡的习俗》积累了素材。
第三题“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借助俗语、以及充满北京地域特色的词语,来凸显北京风俗特色的。为学生在自己习作中运用自己的家乡方言甚至习俗凸显家乡地方特色做铺垫。看到学生写开平春节家家买甘蔗、橘子、大蒜,并用红包绑在一起挂在大门的上方,寓意着节节高升,大吉大利,以及年二十八扫尘时,扫把上绑榕树叶等细节,我越发体会到深入挖掘教材课后习题,对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举一反三的习作能力多么重要。
第四题“阅读链接”,则是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写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地域、春节风俗展现就有各自不同的地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同样的题材,因选材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展现的风格就不同,为学生大胆选材、独特表达做铺垫,同时,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累。
《腊八粥》课后安排了三道思考题和小练笔
第一题的“想象八儿的馋样儿”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将文字转换成画面。并且通过学习文本中人物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等句子,学习从哪些方面着手、抓住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第二题的“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又紧扣阅读要素,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抓住文章重点,了解作者是根据需要表达的,需要重点表达的部分就写得详细些,其它部分可以写得简略些,为学生自己写文章如何做到主有次提供了范例。
第三题的读“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就是把文章的重点语句提出来,让学生品味,让学生感受这种用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写腊八粥的句子充满童真童趣,并在细腻刻画腊八粥变化的句子中,体会作者拟人修辞手法的新奇自然。为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描写事物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小练笔 “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照样子”既是要求:读懂文本是怎么写的,又是方法:仿照文本来写。“一种”“喜爱”“食物”既展示了写作的三个要求,又提供了写什么、怎么写,本题在阅读理解基础上,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语文实践(习作)能力,非常自然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古诗三首》课后安排了三道思考题和一道选做题。
第一题的朗读和背诵,旨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积累国学经典。培养学生阅读的记诵能力。
第二题“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特意加上“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显然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借助典故、传说,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
第三题“和同学交流读过的古诗中,表达思念之情的类似的诗句”,就是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学过的诗篇,并学习诗句积累的方法——归类记忆法。
第四题的“查找资料,了解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又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拓宽视野、学习经典诗篇,了解相关传统节日和传说,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藏戏》是略读课文,文章前面的学习提示“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在引导学生自学时,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从而快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自学目标。
通过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部编版教材在单元集结时,紧紧围绕人文主题展开,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不同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法,并在单元习作时,重点要求学生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语文实践。这一从学习文本到完成文本的过程,立足于学习范文、强化在课后练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后,内化于学生的语文实践——习作。每单元精选的文本,互为补充:或侧重于语文素养、或侧重于人文主题、或兼顾语文实践。在单元文本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循序渐进,的确能够逐步掌握单元相应的阅读和习作要点。
可见,部编版教材的单元构成,就是兼顾了学生阅读和习作这两大重点、难点。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围绕单元语文素养展开,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才能有重点、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章内容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后思考题、阅读链接、小练笔、选做题的练习和思考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通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角、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在会阅读、有积累的基础上模仿实践,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时空洞无物、缺乏条理的弊端,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单元导读,紧密围绕语文素养展开文本学习,结合课后练习,贯穿方法和运用,就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部编版教材就是语文老师教学中有效解决学生阅读和习作问题的着力点,让我们好好运用课本这一“支点”,为学生撬开阅读、习作这两座大山,让学生享受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
[2]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3]2019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