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倩
浙江省杭州市运河幼儿园(原杭州市蓓蕾幼儿园) 310000
[内容摘要]目前项目活动中的问题链存在问题假、问题难、问题散的状况,本文中的项目活动“伞”以问题链的解决作为促进策略,通过聚沙成塔、择优而行、构建核心、扩展问题、优化衔接、凸显个性、深度思考等策略推动问题的引入、推进和细化,最终目的是问题链驱动,渗透项目活动深度学习的特征,促进幼儿思维网的构建。
[关键词]问题链 项目活动
一、问题链的意义
问题链,即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情景,不仅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本文中的问题链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问题链教学,而是将这个理论迁移到幼儿园的活动中,通过一个个的问题解决来促进幼儿的发展与成长,达到教育的最高效。
(一)问题链在项目活动中的意义
1.问题链接项目始终
现阶段,很多幼儿园教师会开展实施多类型的项目活动,在项目中,势必会产生许多的问题,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究,不断在思考与实践中去完成项目。因此,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问题链。
2.联结幼儿深度学习
郑毓信先生指出,在“深度学习”具体过程中应特别强调“问题引领”的重要性。而在问题链引领下的项目活动学习也强调思维的锻炼,这与儿童深度学习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以问题链的解决作为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来构建具体化的深度学习活动形式,最终目的是通过问题链的实施渗透项目活动深度学习的特征。
(二)项目中问题链实施的不足
1.问题“假”:没有基于幼儿真实的需要
在以往开展项目活动时,教师会在开始之前将活动内容进行大致预设,然后让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活动,从而从一定意义上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例如:在《车》主题中,教师想结合当下的热点,把项目的内容定为垃圾车,问题也强行聚焦到“如何做车轮?如何做垃圾车的翻斗?”等上面,没有考虑幼儿会对警车、消防车更感兴趣。这样的方式使老师的意图和策略出现了偏差,不再基于幼儿的真实需求去开展相对应的活动。
2.问题“难”:无法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
有些项目活动中教师预设的目标问题对于幼儿来说往往存在难度,例如在项目《桥》开展的最初就定下“如何搭建一座拱宸桥?”的问题。但是幼儿对桥的结构还不了解,特别是对拱桥的建构技术完全没有经验,总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给予幼儿的目标如果比较高位,不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则会对项目活动的开展产生障碍。
3.问题“散”:较难形成递进性的思维网
对于幼儿产生的问题,教师通常只有提出与解决两个部分,展开的比较随意,导致活动比较零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性比较欠缺,没有形成问题链,导致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在系统地梳理与深度的思考上是有所欠缺的。
二、项目活动“伞”的问题链实践
幼儿对伞的第一次好奇源于一次了亲子活动——手工艺活态馆绘制油纸伞,幼儿在绘制过程中认真、专注。做完后,幼儿拉着老师问:“我们班里能做伞吗?”教师把这个问题抛回给了幼儿:有的认为可以试一试;有的觉得可能会挺难的;有的说只要找好材料我们也可以的;有的想到了小朋友们可以小组合作,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等等……就在这样有趣又积极的谈论中,幼儿和老师一起制定了项目的内容《伞》。
(一)问题链的引入:启动自身经验
1.聚沙成塔:收集项目问题
幼儿进行了伞博物馆的探究之旅,他们对伞的历史追溯、伞的类别、伞的制作工艺等都有了直观、系统的感受。幼儿将好奇产生的问题收集起来:伞是怎么来的?伞是用什么做的?伞为什么能挡住雨?太阳伞怎么遮太阳?太阳伞底下为什么是黑色的?
通过参观后的讨论,幼儿对伞可以收缩的特点与不同伞面的作用产生了较浓厚的问题与兴趣。而对产生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观看视频的方式寻找真相,也可以参考故事、图书等多种方式进行验证和了解。
2.择优而行:尝试问题解决
大家要做伞了,那么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带着这些疑问,在“制作一把伞”的初期,幼儿对伞的结构进行了了解。
(1)伞是什么样子的?——认识伞的结构
教师收集了伞的结构图和一些实物伞,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分析结构图等方法了解伞是由伞头、伞柄、伞骨、伞面、中棒这几部分组成的。区域中还提供很多低结构材料,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制作一把立体伞。
(2)伞用什么材料做呢?——设计图:材料的选择
幼儿对伞的基本结构了解之后,开始思考和讨论:伞的每一个部分该怎么做呢?我们用什么材料最合适呢?他们带着问题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一些制作的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制作“伞”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同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
小天:我看见教室里有做汽车用的小木棍,可以来做伞的长骨架呀。
琪琪:伞的中棒一定要很牢固,我觉得 白色管子又长又牢。
杭杭:在我们的表演区里有那么多漂亮的纱布,做伞面好看。
馨馨:我的小雨伞伞柄是弯弯的,吸管可以用来做伞柄,可以把吸管扭弯起来。
(二)问题链的推进:构建项目脉络
项目活动中会产生一些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链,其中必然有一个在整个项目
中的核心问题链,这个问题问题链会贯穿项目的始终,对项目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构建核心:聚焦儿童需求
幼儿想尝试做一把有骨架的伞,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发现:伞骨有几根,每把伞的伞骨数量都一样吗?伞的长、短伞骨该如何连接?伞骨怎么能均匀分布在伞面上?因此我们聚焦的核心问题是:伞骨架太难做了!怎么办?
●案例记录
老师:有小朋友说骨架太难做了,你们觉得难吗?难在哪里呢?
小禹:我找到一些材料做伞骨,但是有的长有的短,伞面就不好看了。
奇奇:我的伞面会歪掉,一边高一边低,中心点好难找。
龙龙:伞骨和伞骨之间的距离有的大有的小。
伞骨架制作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对伞骨数量的不清晰、伞骨排列不均衡、中心点偏移的问题,显然幼儿对均衡排列的方法和经验比较强欠缺。这是有关“伞”这个项目中的技术问题,也是教师与幼儿会进一步探讨并解决的。
2.扩展问题:形成学习阶梯
阶梯一:伞骨架有什么秘密?
要了解伞骨架的秘密,多种的观察方法必不可少,而一边观察一边写生的方法能够更好的了解骨架的形态与结构,因此教师准备了透明伞,以便幼儿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从多方位对伞骨架进行写生。
可以:我看到收起来的伞,有的骨架粗、有的细。
振宇:我画的这把伞是八边形的,我斜斜地看好像有三层骨架。
小为:我的伞从正面看,看起来很简单。有八根骨架,从侧面看是四根骨架,从底下看也是八根骨架。
点点:全部的骨架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撑开来的。
幼儿通过写生的方式细致地观察,了解了骨架与骨架的间距问题、骨架与伞面的粘合问题,一系列的技术性问题让他们在绘画的时候深度思考接下来的应该准备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制作过程等。后续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讨论,让幼儿活动更系统,以及具备初步的工程思维。
阶梯二:怎么画有骨架的伞设计图?
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制作一把有骨架的伞”所需要的材料,比如:说说我的创想——我想设计一把怎么样的伞?这把伞需要什么材料?我知道的伞骨架是怎样的?设计伞骨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经过讨论后各小组将所需要的材料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来。
团队讨论:
可乐:我发现骨架每一根都是一样长的,做的时候要对整齐。
思琪:骨架贴在伞面上,还要和中棒连在一起的。
辰辰:伞骨架有8根、6根、12根的。
诺言:长骨架都是和中棒连在一起,连的地方是一点围一圈。
设计图的细节讨论
介绍图纸:我们组想用彩色的布做伞面,因为很多伞都用布做伞面的;木棒比较硬,可以做中棒,这样就不容易破;扭扭棒可以做成弯弯的伞柄,还有轻黏土做伞珠。
阶梯三:伞骨的距离怎么定?
在教室的制伞区域里,摆放着很多幼儿制作完成的伞骨架作品和半成品,“为什么我们制作的伞骨架,伞骨距离不一样呀?”彤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的关注。
龙龙:用眼睛来看伞骨间距离的大小。
锦莀:我是用叠高的方式来做伞骨,做完后才发现距离太近了。
杭杭:我是用手比划来测量伞骨间的距离,但从这个伞骨到另外一个伞骨间距中手移动后,测量不准了。
杭杭分享在操作中用手这个参照物来进行测量,给了我们启发,引发了孩子们的思维发散。
小茹:我们可以用小木棍来测量,这样就能很准确了。
阿欣:长方形的乐高积木也可以用来测量间距。
圆圆:我们把吸管剪一段下来,也可以用来测量间距,还有扭扭棒。
幼儿提出了很多测量的材料,于是,教师就让孩子们在制作中去尝试,看看这些工具是否适宜并用记录表进行记录。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伞骨间距不相等的问题,教师借助他们自己的想法促发解决问题的路径,如杭杭说用手指做参照物来测量。通过讨论散发思维,小组合作去寻找参照物验证,教师提供记录表让幼儿在记录探索中的发现,积累经验。同时,他们能分享经验,在互相学习中激发思维发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优化衔接:扣紧问题链接
(1)顺序衔接——怎样让伞动起来?
随着伞面、伞骨等问题的解决,幼儿制作出了一把有骨架的伞。有的幼儿表示想让自己的伞可以像油纸伞那样撑开、收缩地动起来。幼儿进一步了解伞骨跟伞骨之间的连接点,感知伞骨的不同连接方式,并勇于用各种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案例记录
讨论:伞是怎样动起来的?
禹禹:油纸伞有一个结头,套在中棒的外面,跟短伞骨连住,就能够推上推下了。
茹茹:结头推上去有一根细铁丝,碰到它就推不上了,伞就不会撑到顶了。下面还有一个弯着的细铁丝,把它摁进去结头就能滑下来,把它弹出来,结头就架在它上面,能够把伞撑起来了。
幼儿的发现 活动伞骨尝试
通过同伴的伞的分享幼儿从“骨架的伞”衔接到了“如何做会收缩的伞?”这个问题的关注。幼儿通过对比观察来尝试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用准确的、细致的语言描述,例如:铁骨架上有缝隙,小骨架插在里面,需要用螺丝钉固定等。教师引导让幼儿把解决问题的想法用图示进行记录。这样就使问题链的衔接紧密又递进,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形成,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2)难点衔接——伞容易破的原因?
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会伞不容易收起来,而且大骨架和小骨架之间黏不牢固,特别是在伞收起来的时候经常把骨架弄散掉,最大的问题是小骨架分布不均匀并且容易散掉。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小骨架和空心管的连接处,发现了小秘密:原来上面有个小伞面啊!
幼儿分组调整的时候,发现了小伞面的问题,并通过假设与尝试的办法来解决。这表明在前期的观察和设计中,幼儿关注到了伞的整体结构,但对内部的细节并没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这次解决问题的策略调整反映了他们对细节的进一步掌握和对伞的制作技术的理解和发展。
(三)问题链的细化:促进发散思维
1.凸显个性:鼓励多维解题
安安在制作时觉得自己随手剪的伞面不是很圆,然后不管怎么剪还是不圆。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因此开展了对圆圆伞面的讨论。幼儿在中探索多种制作圆圆的伞面的方法,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分享。同时也从自身的需求,推出了要制作圆规,尝试自制圆规来绘制伞面。
问题1:用什么方法让伞面变圆?
小炜:小小的圆的伞面可以找一个圆的东西画一画。
朵朵:用折一折的办法,可以剪出八边形的样子,有很多伞是八边形的。
可以:我知道有个东西立在纸面上,然后另外一个东西围着它绕一圈,就可以画出圆了。
教师:它叫圆规,它有两只脚,一只脚站在纸上,另外一只脚围着它转一圈就能画出圆了。
问题2:圆规怎么做?怎么固定?
乐乐:吸管和木棒可以当脚的吧,不够长可以用两根。
媛媛:扭扭棒可以固定交叉点,也可以固定笔,扭扭棒很有用。
针对伞面不圆的情况,幼儿团讨后提出了三种解决的方法:圆物品描画法、折纸法、圆规法,凸显了解决问题的多维性。特别是在制作圆规的细节问题上,教师与幼儿后续不断的推进:认真观察真实的圆规,在充分“玩圆规”的基础上认识圆规、制作圆规;同伴合作画圆,解决圆规拖动和针脚不稳固的问题。
2.深度思考:生成思维路径
幼儿通过印、折、圆规三种方法已经可以制作出圆圆的伞面,其实伞还有很多了不起的功能,可以遮太阳、可以挡雨……那么我做的伞可以吗?他们进行了讨论。“伞面是不一样的,有些是防水的,有些是遮太阳的。”于是开启了对伞面的探究。
伞布可以挡雨吗?——选择性实验
果果:我试过布织布,也不能防水,又要去换材料了。
睿睿:你可以选择和我这样的桌布,可以防水的。
果果再次将桌布拿到洗手间打开水龙头尝试,发现水没有渗透桌布。
果果:这个真的可以防水,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睿睿:我去野餐的时候妈妈都会铺上桌布,说就算饮料倒翻了也没关系。
教师后续在区域增设布料实验区,让更多的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去感知了解布料的特性,如吸水实验、透光实验等,不仅让幼儿在做伞时更有目的性,还能对常见材料的功能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幼儿在制作伞的时候,依据前期形成的系统经验,生发制作手工伞的思维路径:
四、成效与反思
(一)项目统整:形成递进式问题链
“怎么做一把伞?”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哪些技能运用?伞骨与中棒怎么连接?伞为什么不能伸缩?都是横亘在每个幼儿制伞过程中的困难。于是教师先对幼儿做伞的经验与思维进行发散式提问,再用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幼儿对核心问题链进行层层递进的深入思考。项目活动开展的重点就是追随着幼儿自发形成的递进式问题链,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推动探究更为深入。
(二)基于问题链:儿童不断探究解决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他们通过实物观察、比对,然后用实践操作去验证。经过制作幼儿对伞的结构从粗浅的了解到准确的认识,同时在观察时也由一开始的整体观察发展为局部的细节观察。在过程中老师鼓励幼儿提出、梳理、记录问题,他们通过与同伴协商,多寻找替代材料,观察对比、科学实验等方法,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都较完美的解决。
(三)深度学习:促进思维维度提升
在做伞的项目活动中,幼儿的思维也有着不断地变化与提升。刚开始他们对伞相关问题的思考都比较的简单和无序,维度也比较的单一。随着问题链的不断递进和解决,幼儿从“随意”思维发展到了到“学习”思维,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了自我学习的闭环,思维的深度拓展了。他们还从“点状”思维发展到“网状”思维,从一个问题的基点出发,发散性的去思考解决的途径以及辐射的其他问题,思维的广度提升了。
参考文献:
[1]任伟芳.问题链数学教学研究的缘起、实践与愿景.教育纵横.2020.02,P87-91
[2]沈波.深度联结: 让基于项目的学习更贴近幼儿的发展.早期教育,2020.05,P06-07
[3]王翠萍,祝晓燕.项目活动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