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苗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席卷全世界的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伤害,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继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疫情常态化阶段,大学生思想指导与教育管理将面临全新的境遇,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各个方面入手,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关键字:疫情;思想指导;教育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增强了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有利于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但提升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还需要继续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堂深刻的生态安全教育课。通过这堂课,学生懂得了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道理,明白了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学会了多通风、勤洗手、在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不随地吐痰、用餐要使用公筷等良好习惯。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立法保障和宣传教育,学生普遍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和风险,生态安全意识普遍得到增强,遵守生态道德的自觉性得以强化,这些都为生态道德素养的生成和提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在疫情常态化阶段,如何构建长效教育机制,将疫情防控期间积累的临时性经验转化为常态化、制度化的生态安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培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固化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契机,如何从疫情防控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是直接相关的。在后疫情时代,思政教师亟待进一步提升素质,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为此,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和内容安排,潜心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教育技能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新特点和新问题,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发展的新趋势,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批判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其次,教师还要丰富教育方法与策略,提高教育技能,特别是适应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线上线下综合教育将成为以后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要早些进行掌握与了解,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三、要增强传播意识
疫情防控启示我们,“做得好还要说得好”,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网络空间等多种载体,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国家政策的“初心与使命”,提升民众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提升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四、培育健康向上心态
针对疫情给学生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疫情下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亲和力。高校辅导员要通过“一对一”、“点对点”摸排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家庭经济状况和就业情况等。院系要对学习、经济、心理、就业等方面困难的学生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案”台账,定期研判,综合施策。注重发挥任课教师、朋辈学业辅导师的作用,定期开设线上“学业加油站”,进行线上答疑释惑或个别辅导。开通快捷高效的心理服务热线,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关注因疫情影响致贫的学生家庭,通过申请发放助学金、专项援助金等资助手段,保障其学习生活不受影响。对毕业生要格外关心其论文和就业进展,疫情下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的困难,高校要动员思政工作队伍、研究生导师和专业教师用真心、真情,关心毕业生,针对毕业生特点和需求,挖潜多方资源,精准推送就业,并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通过这一系列隔空传递的关怀和温暖,驱散疫情带来的阴霾,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五、发掘教育资源,宣传疫情防控榜样模范,丰富教育内容体系
此次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许多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比如,钟南山以84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抗疫第一线;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重病仍然坚守岗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在自己被感染以后,自觉在家里隔离,经过治疗痊愈后立刻又投入工作岗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武汉人民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还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好好总结、好好发扬。在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榜样模范和先进典型,凝练和阐释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成为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案例,化育人心、振奋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抗疫斗争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此外,除了思想指导与教育,学生的人身安全与管理也应受到重视。学校要动态调整校园管控措施,我们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实施。
要强化责任担当,在坚持属地原则前提下,落实辖区、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四方责任”,做到人物同防、多病共防。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科学精准的原则,动态研判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及时调整优化校园管理措施,做好后勤服务保障。
要切实改进校门管理方式。要求各地尽快排查高校校门管理情况和措施,推动高校广泛听取并合理采纳学生和教职员工对校门管理的意见建议。对学生因实习、求职、探亲、就医等原因确需进出校门、在学校所在城市内活动的,要简化程序,切实方便学生进出校门。对学生到学校所在城市外活动的,要提前做好报批、健康监测和防控指引等管理工作。切忌“一刀切”“简单化”的封闭管理,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施便捷的进出校门管理机制。
要妥善做假期安排。例如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是国家法定假期。要求各地和高校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确定学生、教职员工放假时间并做好宣传,针对留校、外出师生明确疫情防控具体要求和进出校门管理要求,切实做好假期期间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考验着高校的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就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在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提高思政工作质量,践行更高效的管理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