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莹
陕西省西安航天城第二小学 710100
一、案例背景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儿童的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路径。
《家人的爱》是统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第2课内容,依据课标“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编写,旨在引导学生在前一课了解家庭成员的伦常关系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家人间的情感。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教师更要基于儿童生活选取教学素材,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生活,而本课侧重的是教会儿童学会感受、体验家人的爱,同时学会爱家人的家庭生活范畴。
二、案例描述
(一)片段一:感受爱
1.带着爱的放大镜探寻:家人的爱藏在哪里?(板贴:爱)
(1)出示图片:说一说家人的爱都藏在哪里?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情境?
图1:爸爸给孩子盖被子
图2:妈妈给孩子编辫子
图3:爷爷给孩子打雨伞
(2)家人不能时时刻刻陪伴我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家人都在做些什么?请大家看下图说一说。
图4:妈妈擦桌子、爷爷奶奶做饭、爸爸辛苦工作
2.说一说家人的爱藏在你生活中的哪里?
以“我的 , (做了什么),我觉得他/她很爱我。”句式表述,教师做示范。(板贴:关心)
(二)片段二:体验爱
1.观看视频:成长路上家人为我们的付出
2.请学生体验教孩子学走路
(1)出示活动要求:扶着娃娃的双手,弯腰弓背小踏步。不要发出大声音,音乐响开始,音乐停结束。
(2)体验的过程中台下同学齐读走路秘诀:
小宝宝学走路,
认真学稳稳走。
左脚右脚一二一,
宝宝慢点别摔倒。
(3)体验结束后,随机采访学生的感受。(板贴:付出)
(三)片段三:辨析爱
1.出示视频:肩头上的爱(上半部分)
2.小组讨论:
(1)奶奶不帮东东背书包,她爱不爱东东呢?
为什么奶奶让东东自己背书包?
(2)妈妈帮小美背书包,她爱不爱小美呢?为什么?
讨论要求:
①轻声细语
②按顺序发言
③认真倾听
④音乐响开始,音乐停结束
3.请小组代表来分享小组对问题(1)的看法。
4.出示视频:肩头上的爱(下半部分),看看东东奶奶是怎么回答的。
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才能更好的成长。
5.请小组代表来分享小组对问题(2)的看法。
小结:小美妈妈的做法也是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板贴:慈爱、严爱)
(四)片段四:书写爱
1.播放心形图片墙。
2.在奖励的爱的信纸上,写一写你想对家人说的话。
3.书写完后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书写的内容。
4.分层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完成以下作业:
(1)将爱的信纸送给家人。
(2)通过实际行动去表达对家人无私给予爱的感谢。
三、案例反思
《家人的爱》这一课,我从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一直到课堂实践,整个过程中我都是持有这样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你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课堂,就应该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已有的情感和道德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感悟,从而回望生活实际中自我的生活观念,肯定正确的观念、对不正确的观念进行修正。这是一个主动探索,由知到行的过程。
(一)精选生活素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教学中要基于儿童生活,捕捉学生原生态的生活经验,并加以裁剪、提炼,在保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梳理、整合生活事件和生活表象,使其成为教学素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精选了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去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发现家人的爱。比如家人帮我们盖被子、扎辫子、打雨伞,妈妈做家务,爷爷奶奶做饭,爸爸辛苦工作等等,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有些爱是看得见的,有些爱是隐藏的,需要用心去感知和发现。由图片回顾学生自己的生活,回忆说出家人爱的故事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细微生活小事中爱的感知,产生家人的爱无处不在的幸福感。
(二)体验生活情境
“体验式”教学是新课改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创新性的尝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段的教学。由于低段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需要教师创造具体的生活情境,在体验中感知、反思,构建育人的路径,在体验活动中逐渐发现道德的意蕴,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可见,体验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体验生活情境的方式,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深化学生的道德感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设计了一个“体验爱”的环节,这个环节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成长视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成长经历,感受家人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第二个活动“体验教孩子学走路”的活动,在体验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进行了采访活动,这时体验后的感受是最真实的,这是一个由行到知的内化的过程,我们常说由知到行,在这个活动中则恰恰相反,在体验了生活情境后知道家人的辛苦与不易,进而内化于心,感知家人的爱。
(三)回归生活实践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是要向生活学习,回望已有的生活,服务于当下的生活,进而指导未来的生活。教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搭建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桥梁,引导学生会生活,这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书写爱”的环节,首先将日常生活中家人爱的照片组成一个心的形状,伴随着《可爱的家》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家人爱的情境之中,为下面“写一写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做了氛围的铺垫。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书写想对家人说的话,在书写的过程中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回忆,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学生收获的呈现。书写的目的除了总结收获外,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将学校生活拓展到家庭生活,善于将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同时学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对家人无私给予爱的感谢。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课题《小学德育课的评价研究》( JDNNU 20200702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