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凤
中共余庆县委党校 遵义余庆 564499
内容摘要: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计划去湖南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突破国民党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已暴露无遗,如果继续按原计划行军,红军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再到猴场会议,多数中共领导人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北上湘西,改为西进贵州,以遵义为中心,创建新的根据地。遵义是黔北重镇,贵州第二大城,乌江是其南面的天然屏障,欲占领遵义,则必须先渡此江。本文通过走访和材料整理,以余庆廻龙场渡口为例,阐述出红军突破乌江的制胜密码“密切联系群众”。
关键词:突破乌江 制胜密码 密切联系群众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计划去湖南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转移之初,李德、博古等人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采取了“大搬家”式的直线行军,致使红军一路被动挨打,在突破国军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革军委于1934年12月12日临时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极力主张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实就虚,寻求机动,挽救危局。而李德、博古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只得同意先暂时转兵贵州再作决定。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围绕“中央红军向何处去?”召开了黎平会议,会议争论十分激烈,李德、博古等人仍然坚持按原计划行军、北上湘西,毛泽东再次建议中央放弃原定计划,改向遵义地区进军。最后,黎平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否定了北上湘西的计划。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决定迅速突破乌江,挺进黔北。遵义是黔北重镇、贵州第二大城,乌江是其南面的天然屏障,欲占领遵义,则必须先渡此江!
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
乌江横贯贵州全境,全长1037公里,天然垂直落差高达2000余米,流急、滩多、谷狭,自古就有天险之称。按照部署,中央红军分成左中右三路,分别从遵义茶山关、瓮安江界河、余庆廻龙场等渡口抢渡乌江,余庆廻龙场由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组成。
红一军团团长杨得志来到江边侦察地形,眼前所见令他十分震惊:“只见江边白雪皑皑,江面足有一百多米宽,江水奔腾咆哮,流速每秒两米左右,两岸悬崖绝壁,仰首不见其顶,象用刀切过似的。”[ 杨得志,《冲破乌江天险》.摘自《星火燎原》选编之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北京,第27页.]江边老百姓说:平日里渡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晴天、大木船、好船夫。中央红军抵达乌江南岸时,当年正值寒冬腊月,江水冰冷刺骨,周围既找不到船只,也寻不见船夫(船只早已被国军没收,船夫也被吓得到外面躲藏去了)。与此同时,贵州军阀王家烈在早已在乌江北岸修建了战壕、碉堡,构筑起200余里的乌江防线,占领了大小全部渡口,薛岳纵队的追兵距离乌江也仅有数十公里。
军民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渡乌江事
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国军早已来过。他们见猪就杀、见菜就拨;命令老百姓有钱出钱,没钱就拉到江北岸去修筑工事;并警告老百姓:红军来后谁也不准帮、谁帮就整谁!还说“共产党就是共产共妻”、“红军要杀人放火”。
国军走后,老百姓都在想,他们都那么凶,谁知道红军来了又会怎样呢?好多人被吓得到外面躲藏去了。
1934年12月底的深夜,红军来到江边,在家的老乡就偷偷观察这支队伍,只见红军整晚借着大树避雨,相互依偎在一起休息,没有一个人去动老乡一点东西,也没有一个人进老乡的房子。
当红军找到老乡时,不像国军那样蛮横无理地抢要东西,而是关切地询问老乡的生活状况和家人情况,还告诉老乡:红军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求解放的!
通过观察,老乡发现红军的确是自己人,于是把躲藏在外的亲人都一一叫了回来。
当地开明人世曹家人回来后,曹老太看见这些红军在大冬天还穿着草鞋单衣、有的面黄饥瘦,有的冻得瑟瑟发抖,有的手脚长满冻疮,肿得老大、流着浓血……她顿时心疼不已,便叫她儿子曹成诗把院子和房间腾出来供红军住,并带头开仓放粮,前后共四万多斤谷子,在她家大碾房碾成米送给红军。
当老百姓知道红军要渡江时,都主动出来帮助红军。王义和与杨甲二是当地的“江边通”,他俩带着红军到江边侦察,把江两岸情况给红军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侦察,红军开会议定:改为佯攻老渡口,把敌人引到老渡口来,趁夜从鱼子塘渡尖兵,通过前后夹击击溃敌军,再在老渡口放竹筏、搭浮桥,让大部队从浮桥上通过。
放竹筏、搭浮桥,原材料从哪去找呢?老乡们建议:缺竹子可以带红军到周边去砍,缺木板可以拆村子里的城皇庙。大家便主动分工,青年人带着红军去周边砍运楠竹,年长一点的带着红军去拆村子里的城皇庙。
为了让浮桥更稳固、得用碗口粗的龙绳来固定浮桥;为了让竹筏能承重、得用八股带来捆扎楠竹。那龙绳和八股带又从哪去找呢?篾匠王义和说:让我来!并说只要用新鲜竹子便可以全部搞定。
当红军正愁找不到船夫时,船夫杨甲二说:让我来!他告诉红军:在国军没收船只时,他老婆偷偷将小木船藏了起来。
1935年1月1号傍晚,在战火掩护中,杨甲二和安清和带着红军撑着小木船,偷渡过江,把国军沉江在江北的两只大船拖回了南岸,这两艘大船为后面红军突破乌江立下了大功。在寒冷的冬夜,只见杨甲二光溜下水,捞起两只大船,上岸时已冻得冻得发紫。
1月2号傍晚,红一团发起渡江战役。在夜色掩护下,杨甲二和田应来分别在上游的鱼子塘渡口和下游的迴龙渡渡口,用捞回的两艘大船把一个尖刀连偷偷运送过江,与此同时,红一、红三团主力在老渡口实施佯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掩护尖刀连隐蔽到位。待到深夜,红军在老渡口向黔军正式发起猛烈进攻,半个小时后,隐蔽在对岸的尖刀连配合正面部队发起突然袭击。在黑夜中,黔军以为红军已全部过江,顿时乱了阵脚,便丢盔弃甲而逃。红军战士乘胜追击,牢牢掌控了乌江北岸。
1月3日早晨,王义和父子、杨甲二等带着红军在老渡口架浮桥,以便让大部队从浮桥上通过。安清河、赵子荣、田应来等用船只渡红军。
1月4号上午,红一、九军团全员突破乌江。中央红军右路大军在迴龙场首渡成功,率先撕开了国民党乌江防线的口子,为中游江界河、上游茶山关两路大军突破乌江天险增强了必胜信心。
红军突破乌江的意义与启示
红军突破乌江的意义。2015年习总书记来到遵义视察,在红军山烈士陵园“突破乌江天险”浮雕前,他驻足感叹:“当时要是过不去就危险了!”[ 中国新闻网. www.chinanews.com/gn/2019/05-23/8.
]是的,当时要是过不去乌江,中央红军可能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当时要是过不去乌江,遵义会议可能就不会成功召开;当时要是过不去乌江,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可能会重新改写。
红军突破乌江的现实启示。一是面对艰难险阻,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当年国军认为红军已疲惫不堪,面临固若金汤的乌江防线、定难飞渡,然而红军以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渡江的胜利;二是在工作中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当年红军在一系列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凭借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突破了乌江天险、克敌制胜。这正如毛主席所说:“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依靠人民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人民则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抗战第十五个月的总结》(1968年10月12日).1993年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今天,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这好比中国共产党是鱼,人民群众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永远离不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