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片区教研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2期   作者:蓝东生
[导读] 目前片区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平不高

        蓝东生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364000)
        摘要:目前片区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平不高,收效甚微;二是各自为政,缺乏交流。提升区(县)域内片区有效教研的三点思考:1.重组片区,均衡搭配;2.加强领导,强化管理;3.稳中求新,抓出特色。
        关键词:初中  片区教研  问题  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教研不能仅仅满足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更应关注活动对一线教学的启发与引领。基层教研不能仅仅贯彻行政主管部门、上级教研部门的教学要求,更应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着力提升区域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在初中区(县)域内开展片区教研活动过程中,面临着如何走出教研的形式化,设计出能吸引一线老师并指导其具体实践的活动,使其真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构架、搭台,下面就如何盘活片区教研活动,从增强有效性角度,谈几点思考。
        一、目前片区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区(县)域内开展片区教研的参与对象是片区内的学校和学科教师,过去片区划分通常以地域相近或以学校的教学水平相近为依据,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开展片区教研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水平不高,收效甚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角色要求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变,由于多年来新教师加入甚少,每次参与活动的教师都是老面孔,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使他们在参与片区教研的过程中很难有较多新的思想和新理念与其他老师产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与研讨,导致教研效果甚微。
        二是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在开展片区教研的过程中,教研重心下移至学校,强调学校和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提倡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交流与互助,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不少地方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都是以片区为单位,势必造成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各个层面之间的交流互动浮于表面,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与互助。另外,就片区与片区之间交流的层面上,由于受地理条件、活动要求的限制,也做的极其有限。
        二、提高区(县)域内片区有效教研的三点思考
        当区(县)域内片区教研成为常规制度时,其教研活动的质量与效益就更加备受关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遵循“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探寻着有效的片区教研。
        1.重组片区,均衡搭配
        为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发挥名校引领作用,根据我区初中各校分布情况、各校教育教学质量状况和片际教研活动管理需要,将我区初中校重新划分为四个片区。实行名校与薄弱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郊区学校,规模大的学校与规模小的学校均衡搭配,逐步实现以强带弱、以弱促强。


        2.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建立片区教研管理领导小组,片区内牵头学校校长为组长、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挂片教研员和其它聘请专家为指导组成员。组长定期负责召集片区各校,制定片区教研管理工作计划(要求各片区每学年至少开展两次片区内全体学校和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上学期以起始年级为主,下学期以毕业班为主,适当的时候开展片区与片区之间进行交叉交流),探讨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有效教研制度和切实可行教研措施,促进片区内各校逐步发展。
        3.稳中求新,抓出特色
        (1)片区教研的直接结果必须是教师可接受的,因此在组织片区教研中,可从职责的明确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间题的价值性、资源的共享性等多角度来考虑其可操作性。以职责的明确性为例:让每位参与活动的老师明确在活动过程中的职责,职责明确了,他们就能各司其职,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起来就可以驾轻就熟。        
        (2)教师的主动参与才能使片区教研有效开展,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会起反作用。为了激发教师参与区本教研活动的积级性,我们可以从教研的人文性、教研的有效性等角度进行促动。如,在下学期开展初中毕业班的“专题复习”研讨时,可以由一位老师围绕某一热点主题开设一节专题研讨课,同时课前要求每参与活动的教师认真总结、反思自己在平时的专题复习时遇到的困难,整理成文档后,在教研当天提出来与各位与会老师研讨、交流。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效果比较好。
        (3)片区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片区教研绝不仅仅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更应该是通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推动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研究的态度来审视学生、审视课程、研究课堂,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从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4)特色是片区教研的生命线,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生命力,因此在片区教研中,必须寻找有特色的教研形式。如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开辟公共邮箱、微信群、QQ群等,一方面为一线老师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实现部分主题的在线研讨,实现交流与互动、互利与共赢,从而提高学科教师参与片区教研的积极性。        
        (5)探索持续性、研讨性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方式,以多元的教研活动方式在特定内容和地域范围中相互间有效互动、整合,形成教研共同体。如将目前不少学校提出的如何转化中差生这个最突出又最急待解决的问题形成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并使其“系列化”,然后通过从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加强对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反馈等环节的全程监管,确保活动能步步落实,从而实现片区教研的有效开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各级各部门要完善区域教研,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只要我们认真运用科学方法,积极探寻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片区教研,相信我们的片区教研活动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应有的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