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 马振
临沂朱保中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 临沂金盾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27600
摘要:新课改是国家教育部门基于目前的教育现状,针对各个学科的弊病进行基础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而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是对基础知识、能力的提升,对教学方法的和学习方法的探索,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培养。如何将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与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一线教师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本文就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三维目标
引言
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提升,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完善及学习过后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升华。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完善对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呢?
一、基础知识、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从上往下,从远古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对学生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的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社会。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而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传统方法中已经做得十分到位,目前需要完善的就是将新课改的内容结合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从新课改的目标“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中,寻找切合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教学作出进一步的提升。
所谓的“核心素养”,就是指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时,更加注重学生在自主发展,合作共赢,实践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它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核心素养”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培养,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核心素养的雏形,为学生未来发展确立一个前提。其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身为出发点,以自己为驱动器,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而不能做一个消极被动,拖延邋遢的人。因此,核心素养是在参考现有的教学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教学实际的,也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挖掘其内涵,将其最大化利用。[1]
例如,在进行《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课本的时序进行讲解,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脉络,形成学生的时空观念。从最开始的怎样合作?为什么破裂?最后怎样对峙?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节点教学。这样学生对于每一个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就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通过历史材料提取出其中所蕴含的原因及关键的时间地点信息,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还可以通过文献材料等对其中的个别人物周恩来进行突出解释,从其个人经历当中折射出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影子,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解析,提高学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可以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联系,更好的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又从侧面反映了对历史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完善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已经明白对历史学习是需要一定方法的,并不是一味的进行死记硬背。盲目的背记只是最基础的最笨的方法,而想要学好历史知识,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学习方法。其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特点,对历史知识的感知程度,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等。从个人角度出发,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观察者与引导者。教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有一个针对性的观察,通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够对学生所使用的学习方法提出有见地性的看法。
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指点,完善学生自我的学习方法。当然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让学生进行借鉴。这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是具有很大作用的,它减少了很多学生盲目探索的时间,能够让学生最快最便捷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当然整个过程中教师所花费的心力是比较大的,他们必须无时无刻的关注学生的状态。[2]
例如,教师在教学《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这一单元时,就可以针对性的对“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进行设计,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教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农民阶级、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及中国广大人民各进行了哪些救亡图存的探索”、“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条约内容、对民族危机的影响”、“ 危机与探索之间的联系”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事件进行理解和分析,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学习方法的薄弱点有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在进行适当的补充,传授一些学习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时序分析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等方法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完善,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规律,在学习起来就有更加高效,学习效果就会更加理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历史课程作为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途径,作用并不仅仅是普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从思想层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积极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核心素养融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学生人格培养瓶颈的问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挖掘历史文化知识,历史人物性格魅力,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更充分的认识了解。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然后进行升华,达到影响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程度。[3]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初中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教学,就必须挖掘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格素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品质等。比如,教师在进行《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大力挖掘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在清政府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昏庸愚昧的统治者,对内仇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的环境下,其首次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挖掘他身上的坚韧不拔、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强烈的爱国精神等品质。这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我们先辈的情感品质,给学生核心人格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榜样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搜集一些救亡图存有关的小故事,丰富杰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是非、善恶、美丑的识别判断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进而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完善,就是从基础知识、能力的提升到学习历史过程和历史方法的完善,最后升华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上。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们在熟悉新课改的核心内涵前提下,将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达到合二为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瑞军.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措施[J].考试周刊,2021(15):151-152.
[2]何文秀. “三维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0.
[3]林江平.初中历史教学构建生本课堂的三维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1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