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鹰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幼儿园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科学区域的创设给幼儿提供了一个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发现的场所,它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存在,填补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薄弱。教师应为幼儿创建一个可操作、有趣的“科学探索区”,让幼儿在科学游戏、科学实验中,建构自己的科学经验。
【关键词】 科学区;可操作;科学探索区;科学博物馆
创设了班级科学区是不是就促进了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我的工作实践和参观学习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幼儿园是为了设立科学区而设立科学区,它们看似放着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但细看却发现这些材料结构高、操作性弱。这样的科学区更像一个“科学博物馆”,而并非幼儿真正需要的、可感可触可操作的“科学探索区”。
那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合幼儿的“科学探索区”呢?
一、对区域空间的思考
受场地、人数限制,传统的科学区在空间的选择和布置上,往往都存在狭小、动静混合的现象。因此,很多孩子都不愿意选择科学区活动,这样的科学区,更像是一个“科学博物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1、安静独立
科学探索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班级科学区应设置在教室相对安静的区域,与热闹的活动区隔离。也可使用安全的隔断物,为科学区营造一个封闭式、少受干扰的空间,有助于幼儿更专注地进行科学探索。
2、宽敞开放
科学区的空间不宜太小,应大到能同时容纳一些儿童和老师同时进行活动。同时需要提供足够的工作空间,通常需要一张桌子和椅子,因为孩子需要将许多材料都摊在桌子上,再进行操作。
3、流动性强
很多科学活动都需要用水进行实验或清洗,所以科学区应设置在近水池的地方。如:科学实验《自制乐器》,孩子通过往玻璃杯中加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水杯,使水杯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在这一活动中,孩子需要不断去取水、倒水,靠近水池有利于活动有序、安全、方便地开展。
许多探究需要自然光线,应将科学活动搬至室外或窗户附近。如:科学游戏《接太阳》中,孩子用镜子、玻璃等工具,通过光的折射原理,将太阳接到教室里。
所以,科学区不一定是固定在一个区角,而应根据需要灵活流动,利用各种资源支持活动开展。
二、对区域材料的思考
材料是创设科学区的关键,孩子在科学区的活动是围绕活动材料而展开的,可以说材料是支持活动开展的灵魂。
然而传统科学区的材料投放,看似琳琅满目,实则结构高、趣味性低、操作性弱,这些材料很难受孩子青睐。孩子真正需要的材料,是可感、可触、可操作、低结构、可以任意摆弄的。就如格林曼所说“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区,更像一个实验室,而不是博物馆”。
1、低结构
低结构材料就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多元、可变性大、操作性强等特点。它没有过多的指向性,孩子可以自由造型、自由发挥。
(1)材料来源
我们设立了一个班级“百宝箱”,鼓励孩子将家中的废旧物品投放在“百宝箱”中。另外,每周一次的登山活动、两周一次的社区活动也是我们获取“宝藏”的好时机。
(2)及时更新
孩子不定期地会将家中的各种瓶瓶罐罐、纸盒、纸箱、纸芯卷等废旧物品增添至“班级百宝箱”。每次登山,孩子们总能在山上捡到一些宝贝,如:落叶、树枝,社区附近也能收集到各种瓶罐、边角材料等废旧物品,带回幼儿园,为“百宝箱”增添新材料。
2、重记录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某一事物的比较系统、持久的具有一定思维的知觉活动,而观察记录就是对观察活动的全程的完整的记录。观察、记录有助于教师审视科学区材料投放是否适宜、孩子对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根据记录,寻找原因,适时调整活动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在科学活动区大胆探索。
如:科学区域活动《有趣的地球仪》
观察记录:科学集体教学活动《认识地球仪》结束后,许多地球仪放在科学区,供大家继续发现。好好搬着小椅子坐下来,转动着地球仪:“哈哈,找到‘大公鸡’啦!”一旁的锜锜小声问他:“哪里有大公鸡?”好好得意洋洋地说:“你看,这不是吗?这个就是我们中国。”说着,指着地球仪上的中国给锜锜看。锜锜看了之后,问好好:“中国是一只鸡啊,那常熟在哪里?”好好拿过地球仪,仔细地盯着“大公鸡”看,又转动了地球仪仔细寻找,摇摇头说:“我不知道”,接着又说:“太小了,看不见的。”
孩子热衷于探索地球仪的奥秘,他们已把地球仪和自己生活的场所建立起联系。可常熟在地球仪上是一个很渺小的存在,以至于好好会说“看不见的”。是材料的局限,导致无法支持探究进一步深入。怎样才能使探究延续和深入呢?根据观察记录,不难发现,此时需要给孩子提供有助于细微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于是我们发动孩子向上小学的哥哥姐姐借取放大镜,带来放在科学区,继续探索地球仪上的秘密。
观察记录能使记录者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根据问题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策略,从而促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
3、变化性
科学区域活动的游戏材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基于孩子的需要不断调整游戏材料,以保证孩子科学探索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获得更多科学体验。
如:在沉浮实验中,区域中增加了木块、橡皮泥、盒子、塑料积木、纸、乒乓球等可以进行沉浮探索的材料,我鼓励孩子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测。刚开始,孩子们兴致很高。可是玩了一会儿之后,孩子们便纷纷离去。于是我又投放了毛根、透明胶等辅助材料,请孩子思考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的办法,又一次将孩子的探究欲激发了起来。小米用透明胶把乒乓球和大磁铁粘在了一起,乒乓球沉到了水底;乐乐也学着小米的样子,用毛根把塑料积木和橡皮泥捆在一块儿,成功了;一旁的小叶干脆拿出一大团橡皮泥裹住了小木块,小木块也沉下去了……新材料的加入,使活动进入了新一轮高潮,孩子又开始了新的探索,通过各种尝试,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教师应鼓励孩子创造性地摆弄材料,产生奇思妙想,实现一物多玩,促进想象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如:“纸板顶顶乐”游戏中的纸板,到了“有趣的滚动”活动中,摇身一变,成了斜坡;探索声音传播方向实验用过的管道,放置在自然角,就成了探索植物生长方向的神器……
三、对区域中课程资源的思考
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科学区域中,能与环境发生主动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可见,科学区域的存在对孩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将科学区域活动发挥更大价值,老师应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个延续的科学区域课程体系。
1、主题性
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应与幼儿园课程、幼儿生活活动紧密联系,有效地将区域活动主题化,围绕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结冰是冬天的常见现象,幼儿喜欢玩冰,他们对冰有着强烈的探究欲。结合冬天的活动主题,经和幼儿商议,我们决定在科学区开设一个“冰工厂”。
可是,没有冰怎么办?孩子们议论纷纷,大家都表示“回家把水放冰箱里冰好了带来”。我询问:“为什么水放冰箱里会变成冰?”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冰箱里冷。”我继续追问:“水多冷才会结冰?”答案五花八门,我鼓励孩子把猜测的温度记录下来,下次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围绕着冰这一季节性主题对象展开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假设——验证猜测,培养了孩子的问题意识,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连续性
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冰块。孩子们观察并讨论着冰的形状,卉盯着一块爱心形状的冰:“好漂亮的冰,是爱心的形状,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浩一脸得意:“因为我家里有一个做棒冰的盒子是爱心形状的呀。”其他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所用的模具形状。接下来的几天,“冰工厂”简直成了“冰块展览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冰块相继出现。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制作冰块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冰的形状和模具的关系,体会到了冰“形状多”的特点。
在观察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冰块里面有冰花。小雨想要试图取出冰花,她去巴布工程队借取了小榔头,小心地敲击着冰块,边敲边说:“好硬啊。”一旁的小沈着急地说:“要用大一点的力气的呀,我来。”说着,他接过小雨手中的小榔头,用力敲下去,冰块被敲碎了,一部分还滑到了地上。小雨忙上前捡起碎冰块,寻找冰花的秘密。看了一会儿,她向我跑来:“老师,冰块里面一丝一丝的东西这么没有的?”我表示我也不是很清楚,请其他小朋友想一想这个问题,孩子们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为了保证科学的客观、严谨性,我们最后商量决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书本、网络找答案。第二天,就有“小小科学家”在向大家介绍着冰花形成的知识。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继续探索着冰的秘密:我们大胆猜测了冰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把冰放在水里验证猜测;通过各种方法感受冰的融化……
围绕着冰这一探究对象,孩子津津有味地进行了长达数周的持续探究活动。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了冰“透明、坚硬、易碎、冰凉、有冰花、0°结冰、遇热会融化”等特点,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下了这些特征,贴在科学发现墙上。这为孩子记录科学区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机会,使探究不断连续、不断深入。通过这么长时间对冰块的持续探究,孩子的坚持性、专注力得到了发展。
3、生成性
伴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孩子会“生成”新的兴趣,使研究精彩不断。教师应敏锐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挑战,提升孩子科学探究能力。
孩子们在玩冰块的时候,发现了冰块“流水”了。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欣欣告诉大家:“冰融化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有的说:“热了就会融化的呀”,还有的说:“冰融化了就变成水了”……孩子似乎想一探究竟,也都尝试着玩起了让冰融化的游戏。有的孩子把冰块放在手心里;有的拿起习惯对着冰块吹气;还有的直接拿起放冰块的盒子对着空调出风口吹……过了一会儿,小张兴奋地说:“老师,你看,变成钻石项链了。”我循声看去,只见小张把冰块吹出了一个小洞,正尝试用毛线将其串起。听他这么一说,爱美的女孩儿都纷纷露出了羡慕的神情,并也开始学着小张的方式制作钻石项链。一个“钻石研发中心”就此产生,“珠宝设计师”认真地雕琢着钻饰。一件件晶莹剔透的钻石首饰诞生啦!孩子们戴着自己制作的钻石项链、手链办起了珠宝走秀、钻石新品发布会。
对冰块的探索随着孩子的兴趣不断深入,孩子们不断发现新问题,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直接的科学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他们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体现了做中学、玩中学的科学学习过程。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孩子是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正如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教师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可感可触可操作的“科学探索区”,而不是一个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科学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