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的数学思维启蒙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程敏
[导读]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者和家长们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

        程敏
        江西省上饶市第十小学   334000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者和家长们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以学习为主,小学的教学并非拼音、识字、图形、算术那么简单,所有的知识都是一个循环螺旋上升的系统链的问题,甚至和初中、高中知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一年级是所有学科的起始阶段也就是基础。实践证明:幼小衔接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即不能不管不顾也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及家长应努力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启蒙教育。  
        【关键词】幼小衔接        数学思维   生活   绘本   游戏                   
        一、数学生活,让一切井然有序
        小学管理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基于中国的国情,大班额集体式的学习是小学教育模式的常态,一名教师要管理多名学生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小学教育客观上不可能如幼儿园教育那般松弛。按时上学不能迟到,上课认真听讲,按要求完成作业,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等要求对于从幼儿园过渡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约束与挑战。然而,事实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一边急着让孩子上学,一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还要一口一口喂饭;放学了不反复催促谈条件就不能自觉完成作业,好容易作业做完了,总是忙着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校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甚至抢着帮孩子背书包,只要有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家长的身影。孩子上一年级家长手忙脚乱,什么事情都等着家长干,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每天要忙到深夜,无法保证有效睡眠,生活进入恶性循环,学习当然没有效果,这些都是幼小衔接没有做好的缘故。
幼儿园三年本是幼儿到儿童的最佳过渡时期,家长不能认为幼儿园没有小学的教学任务,就视幼儿园生活为随意行为,迟到早退随性为之,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就不上学了,这无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进入幼儿园一旦孩子顺利度过了“入学焦虑期”之后,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引入“数学”思维管理生活,例如:早上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和孩子一起商量并制定闹钟,并经常问询孩子现在几点了,几点钟我们应该干什么?再玩多长时间咱们就睡觉......引导孩子“做时间的小主人”,在生活中认识钟面珍惜时间;又如: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意识,针对孩子喂饭、拖拉、丢三落四等问题,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统计表”,经常性总结,将做得好的和不足的方面记录下来,以一定积分的方式兑换奖品;再如:在生活中学习分类,引导孩子做“收拾小能手”,自己的玩具,自己的房间,自己的物品,用过以后都要分类整理收拾好,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找东西,或者故意把东西藏起来让孩子去找,培养孩子的归类意识与能力。总之,从幼儿园开始就让数学的时间观念、统计思想、分类意识来管理生活,可以提前培养孩子的小学生活意识和习惯,让一切井然有序!
        二、数学绘本,让思维打开一扇窗
“‘绘本’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它通常以绘画和文字互相配合来讲述故事,深受儿童以及成人的喜爱。然,儿童在生活中接触的通常以文学类绘本居多,数学绘本却鲜有接触。一谈起‘数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数字、计算、公式、法则、解决问题,抽象、枯燥、乏味似乎就是数学的代名词,然而‘数学绘本’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是甜的,数学是奶油味的,数学是充满趣味的。”
在此,特别推荐绘本系列“数学小达人”,“与学校里使用的数学教科书不同,‘数学小达人’把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生活里好玩又有趣的故事。”这里,即有数学也有生活,即有几何也有代数,即有小学也延伸至中学,是孩子很好的数学启蒙启智书籍。

如:《围呀围围栅栏》让孩子们跟随两个王子建宫殿理解什么是周长,如何利用绳子测量矩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巴巴拉拉的蜜月之旅》在图形的放大、缩小、旋转中体现了全等与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变幻;《点蚂蚁盖房子》可带领孩子在实践操作中体味长方体、正方体、三棱锥、四棱锥、圆柱体、圆锥体的平面展开图与立体拼图的乐趣;《黑暗银行》体现出从一位数到两位数至多位数加法的“十进制”关系以及加法法则的由来;《猫和老鼠的奶酪大战》渗透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通分和怎样通分的道理;《恩雅的生日宴会》从生活中了解比例的含义及其应用;《数学超人X-man》让孩子伴随超人了解未知数X......
“数学绘本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和理解能力,结合丰富生动的故事情境,融入最实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作品。”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有乐趣;二是数学味;三是工具性。“用绘本作为工具有助于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提升解题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的和有趣的数学,这样数学就会变得平易近人、贴近生活,为生活所用。”
         三、数学游戏,让孩子乐在其中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没有哪个孩子甚至是大人不喜欢游戏的。然而,家长及教师如何选择游戏是有讲究的,游戏要是对成长有帮助,游戏要是生活的缩影,游戏要是学习的铺垫,这样的游戏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例如:“左右”的教学通常是小学一年级的一个难点,很多孩子对快速分清左右感到非常困难,再加上“左边第几”“右边几个”以及“左右的相对性”等问题的出现,许多学生是云里雾里搞不清楚状况。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已经为时过晚,在幼儿园时期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有关“左右”的游戏,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肩,踢踢你的左腿,摸摸你的右耳;妈妈坐在宝贝的右边,爸爸坐在宝贝的左边,宝贝亲亲妈妈的左脸,宝贝拍拍爸爸的右手;小朋友们排排站,左边的第3位小朋友是谁啊?右边的5位小朋友请到老师身边来等等关于“左右”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又如:“人民币”的认识以及换算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的难点,许多家长认为钱太脏或是孩子太小不必知道钱而从不让孩子接触钱的概念,那么到小学学习人民币章节的时候,自然是非常困难的。其实,“认识人民币”不但是小学一年级的知识点更是生活常识,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和掌握的生存技能,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有意识地带孩子去超市并学习认识商品的标价,以及让孩子参与购买物品结算的过程;如果幼儿园教师把教室里的玩具布置成一个小超市,把教室里的物品都标上价格,引导孩子用自己良好的表现来换取“有偿”玩耍;如果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购物的游戏......那么孩子对于“人民币”的认识以及换算则完全不在话下。
同时,在玩游戏中教师与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绘画习惯。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儿童互相交谈,进行讨论或是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玩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并不能仅限于游戏的本身,而应该在此过程中适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哇!宝贝好棒啊!你是怎么做对的呢?”引导孩子将自己思考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特别鼓励用画图的方式,结合绘画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来讲解。在此过程中,家长及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充满欣赏及耐心的倾听者,切忌急切打断和纠正孩子正在进行的表达,每一个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孩子的思维方式往往和大人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视角也会充满着童真童趣,等孩子充分表达完之后,大人再进行适度的总结与提升。长此以往的“启蒙”教育,孩子会非常乐意参与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而“绘画是孩子的独特语言”,两项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告诉他们答案”。作为幼小衔接过渡中的孩子,什么能比启迪和培养思维更为重要呢?数学当“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遇到数学问题时,往往非常急切地想让孩子知道答案,记忆过程,然后好多做几道题目,从小到大逐步把孩子培养成了“刷题”的机器。当下信息社会,什么样的题目只要一搜百度都会有答案,机械地记忆答案容易形成孩子的定势思维,不利于数学求异求变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尤其是启蒙教学中“过程远比答案更重要”。“宝贝,相信你一定能自己想出办法来,加油!”“让我们一起来努力思考一下,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在生活、绘本还是游戏中,相信在家长的鼓励关注与耐心陪伴下,孩子一定能打开思维之窗,让幼小衔接变得轻松自如,让孩子及家长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吴正宪  刘延革等.《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韩)李善英著;高巍巍,高超译;周冬梅  钱守旺等.新东方“数学小达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2019.2重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