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田如成
[导读]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田如成
        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巴家小学  409908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立足二者关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此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便于实现终身发展的数学”。如此理念的提出,不但肯定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还要求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事实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在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将数学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向学生们讲述教材中的数学结论,如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之后,则大量地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这样满堂灌、题海式的教学,不但导致数学课堂教学乏味、无聊,削弱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致使学生无法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更不提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措施
        引言
        小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早已经历了各种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中不乏数学现象,比如高矮、加减计算等,对数学建立了感性的认知。用生活点缀数学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的辅助下,主动地迁移生活经验,对生活现象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知识,锻炼数学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还可以打破教师灌输知识的限制,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贴合实际,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有趣的实践活动,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改革内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与跳跃的思维,教师应积极应对学生的变化和教育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把冰冷的数字变成鲜活的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学生挖掘生活资源
        众所周知,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无论是数学教学资源的挖掘,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尤其,学生是体验生活的个体,在经历生活的过程中,早已与各种数学现象进行了互动,感性地认知了数学现象。在用生活点缀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将挖掘生活资源的权利还给学生,便于学生成为体验生活的主体,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数学资源,同时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自主地在生活中探究、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在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时候,笔者会在课前联系教学需要,为学生布置挖掘生活资源的任务。以“千克和克”为例,不同重量的物品,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进行互动。而且,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与各种物品互动,学生们早已感知到了他们的重量。立足学生们的生活所得,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们回归生活,找出十种不同重量的物品,通过多样的方式获得物品重量,并将具体的重量张贴到物品上。之后在数学课堂上,将搜集到的物品和小组成员共享。通过共享生活资源,学生们可以获得多种多样的生活资源,进一步地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通过数学生活化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字、加减法及乘除法,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模拟“菜市场买菜”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分成买家和卖家:“买一瓶水2元,买家买了8瓶水,给卖家50元,应找回多少钱?”在这种简单的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不一样的课堂乐趣,还能迅速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从旁观察,辅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进而总结出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解决方法。


        3妙用生活中的数学工具
        数学是一个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将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用到一些教学工具,教师或是运用这些教学工具进行展示教学,或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操作学习,但是能够为数学教学所准备的工具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工具或是让学生自制数学工具。例如,在讲到“统计”知识时,我发现抽象的统计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统计的意义,更是体会不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便从学生课桌上的物品着手,让学生统计文具盒中各种文具的数量,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先将文具盒中出现的不同工具的名称记录在本子上,将其制作成统计表格,然后再将统计到的数量一一填到对应的位置,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或许没有意识到统计的存在,但是他们却实实在在用统计的方法将文具盒中的文具数量统计了出来,由此更好地完成了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我也会让学生学会使用生活中的数学工具,如让学生收集近一个月内本地的天气情况,然后完成统计任务。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天气的途径有很多,这些都是学生可以使用的数学工具,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完成统计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工具还是素材全然取决于生活,给了学生更为亲近的感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4生活情境导入知识内涵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即使是在小学阶段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背后的内涵,让他们明白数学知识本身就来自于人们在生活中的发现,最后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对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长期保持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索欲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达成这种效果,教师应认真备课,将课本的内容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自行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有关圆形的知识时,学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会有半径和直径等概念?为什么要发明圆的周长和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些知识有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点,这些困惑就难以打消,成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学生很难主动运用相关知识去进行生活探索。此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冬天的时候打雪仗,雪球落地后会散开,形成一个圆形,在这个圆形范围内的同学身上都会被溅到。怎样判断这种情况下雪球的“打击范围”呢?这其实就能转化为一个圆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原来了解了圆形的知识对自己平时游戏玩耍也是有帮助的,数学知识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智慧。这就是数学知识的内涵,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而服务。
        结语
        总之,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切实地把握二者的联系。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们一起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数学资源,并应用多样的策略展现这些数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操作数学材料,使学生产生数学兴趣,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体验生活活动,应用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数学应用能力,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小霞.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探讨[J].新课程(上),2017(6).
        [2]温晓青.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姜海燕.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1):62+64.
        [4]连晓静.如何巧妙运用创意学具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20(0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