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贾舒媛
[导读] 本文从当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

        贾舒媛
        (1 攀枝花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本文从当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总结和概括目前本门课程对IE专业的意义,探索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企业实践、专题讲座、注重教师培养等方式充分结合,提出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而改善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传统制造业升级,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需求,对从事生产运作管理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不断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使得各大企业通常比高校更能敏锐地察觉到各专业对岗位的需求变化。新的技术与新的理念始与终都需要通过企业实际生产来实现。所以,新时代要满足“生产与运作管理”该课程对应岗位的人才需求,就必须要深入探索课程本质,强化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的掌握,以及在掌握理论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知行合一,解决相关工作的问题,培养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优秀管理人才。
        文献以“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研究”等关键词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总结出前人的研究结果:冯广瑞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方向较为迷茫、热情度不高;何文斌、黎青松对物流管理专业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结合地方高校对学生培养的定位,探索出专属的教学模式;方永美、杨振刚、韩方珍在教学过程中将生产与运作管理与ERP知识结合,使学生学会理论实际化,深入思考与研究;高攀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出如何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罗晨对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课程理论、案例、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通过近几年的文献调发现,前人大多运用文献综述法较多,证明了理论、案例、实验一体化的有效性,同样,本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下,《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教学研究进行综述,探索出该课程建设对策和研究方法,最后提出展望。
2、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大多以先授课后实验为主,形成所谓的1+1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例如,根据唐山学院主修这门课程的学生300份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多媒体与课本结合的基础上,9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理论较强,不易理解,较为抽象,所以有畏难情绪。在教师层面,许多讲师所讲案例较为经典,但缺乏新鲜度,而且课本内容较为陈旧,不符合目前的局势,更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新工科背景下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新时代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陈旭雷、刘蕾提出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运营管理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的4个角度,有效将“技术+管理”融合,这才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综上文献总结出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法单一。目前各大高校所采用ppt展示的形式传授理论知识,以口头表述在课堂上引用一些经典的案例,课后安排学生做一些例题,这些将作为评判学生日常考勤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学生入门学习时的风向标,如果照此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有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的兴趣。

老师通过自己的理解与研究,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虽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学生也许工作经验并不充足,甚至没有,然而教师也不一定都能言传身教,因为缺乏工作经验,整个教学模式就变成了照本宣科;教师也许会布置课程设计之类的论文,但是,由于去各大企业调研的数据具有局限性,最终临了不排除大部分学生草草了事。
        2)缺乏生产与运作管理案例。在实际课程中,很多高校提供的案例几乎是十年前的,与当下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模式有出入,教材内容未得到及时更新,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点,应该与时革新案例,并通过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获得感。
        3)实验资源缺乏,高校的设备资源参差不齐。对线上的资源,可以点击学习官网,例如学校图书馆、超星学习通等,但是最大的不足是学校的官网不能校外访问,极大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降低了学生的体验感。对线下的资源,形式单一,设备数量不足等。
3、课程教学建设探索
        1)建设产学研基地。产学研是指“企业—学校—研究”三者的结合,产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和研究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其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而科学研究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研究成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理论+案例学习总归是课本知识,实习才是最终目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结合是实习重要基础,而高校的基本职能则是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而学科建设中的团队建设也需要以高质量人才为保障。由此可见,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是促进理论、案例、实验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2)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该课程的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大部分高校都以应式教育为主,考核学生期末成绩,不太注重学习过程,本课程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考核从结果导向变为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并重。设置多章小节测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期末以平均成绩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考核标准之一;同时,布置小论文写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联系各大企业,包括长虹、京东等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实践,尝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运营管理仿真实验室,为本科生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中,开设20学时的生产运营管理仿真课程,并通过上机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总结与展望
        新时代,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本文对前人在“理论+案例+实验”一体化的研究上进行综述,探究了“理论+案例+实验”一体化的意义,基于此提出在工业工程专业下《生产与运营管理》这门课程上的建设对策,希望为IE专业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本门课程仍需要完善的是1.增加到企业实操的机会。2.案例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广瑞.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纳税,2017(34):103.
[2]何文斌,黎青松.地方高校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0):153+155.
[3]方永美,杨振刚,韩方珍.《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2016(11):96-97.
[4]高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34-135.
[5] 范姝、贾舒媛等. 翻转课题的效果对比分析[J].商情.2019,(04):236.
[6]陈旭,雷东,刘蕾.新工科背景下运营管理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06):92-98.
[7] 范姝、贾舒媛等. 翻转课题的效果对比分析[J].商情.2019,(04):236.
[8]李淼,余开朝,孔令波,邓超.工业工程专业《生产运作管理》实验体系设计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35(01):242-244.
本项研究成果受攀枝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