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天津市 300131
摘 要:作为中职教育来讲,从短期来看,要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强化学生的德育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更强大的思想动力。本文主要从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意义、中职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心理学的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探索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运用和实施的新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德育教学;运用;途径;探索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中职教学的重点不仅仅着眼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上,更从学生思想意识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就对中职德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此外,中职学生正处在个人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进行思想意识培养和德育教育,很可能造成个人思想意识的偏移和道德素质的降低,这对中职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德育教学实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理念、教育思维和教育载体上还存在一定的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德育教学思维和思路的创新和拓展,进而为中职德育教学提供更多可能。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意义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所谓积极心理学,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个体以积极主动向上的心理和思维去面对和解决,而摒弃消极逃避等消极的思想意识,进而形成良性的思维方式和情绪意识等等,这对成长过程中的中职学生来讲,更加具有独特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有利于凸显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从中职教学实施的对象来看,大多数中职学生正处在个人成长的青春期,思想意识极其活跃,而且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意识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由于学生的独立意识已经开始形成,并且对外部意识的影响具有先天的排斥性,导致对中职学生实施德育教学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如果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针对中职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有效扭转和解决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偏差,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无法有效的凸显出来,也会让德育教学逐渐边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运用积极性理学理念,可以让德育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好地凸显德育教育对中职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
2.有利于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从个体的成长规律和过程来看,作为中职学生面对个人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困境和问题时,往往缺乏解决的有效方式和应对的积极心态,也往往会因此导致出现很多负面和消极的心理和情绪,这对中职学生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从中职德育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入手,无论是增强德育教学的理论深度,还是丰富的教学的理论视野,都不能有效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认知和心理问题,这也会导致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运用积极性理学理念,对中职德育教学进行大而化之,促进的德育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实际相结合,也会让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更多的心理认同和行动认同,这对中职德育教学的深入实施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的。
3.有利于实现德育教育对职业教学的良性促进
从中职教育体系来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讲,他们对于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个人未来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的规划,加之专业技术教学的强度较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大多数学生无法从日常学习中获得乐趣和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这导致专业技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给职业教育的实施面临很大的挑战。此外,如果学生不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职业技术学习方面也会出现很大的盲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运用积极性理学理念,可以让学生们对职业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会对职业教育的实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从我国职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一方面,职业院校和职业人才的数量不断提升,职业人才就业竞争压力不断提升,而另一方面来看,职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现实需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忽略职业院校间教学能力差距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持续提升,这个问题在中职院校中也明显存在。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运用积极性理学理念,可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方面施加有效而积极性影响,进而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拼搏的人生信念,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实现更好地个体发展也是具有较大帮助的。
二、中职德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必要性
1.对德育教育重视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国中职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将有限的教学资源向职业教育内容靠拢和分配,更加注重向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倾斜。
而从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德阳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并不属于职业教育的必修内容,与专业技术教学相比,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占据的位置无法相提并论,这就导致中职德育教育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无论在教育资源、教学管理、师资队伍配置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导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亟需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来突破目前的教育困局。
2.德育教育形势任务的新变化
从中职德育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应用,中职学生获得外部咨询和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而校园内部的主流媒体和信息平台逐渐呈现弱势状态,加之一些负面信息和咨询充斥这些网络平台,给辨别能力不强的中职生以较大冲击和影响,更给德育教育实施增添了较大的难度。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业态的繁荣发展,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际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也提出了较高广大要求。而与之相比,中职德育教育对于外部形势和任务变化的感知却相对不敏感,很多方面都存在滞后的问题,无法适应德育教育的新要求,这也对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德育教育思维的现实困境
从德育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来分析,中职德育教育需要与之俱进,一方面要紧跟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意识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中职德育教育发展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行之有效的创新,不断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而从这些角度来看,中职德育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学校还停留在主流灌输的思维上,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会和认知不够。二是教学载体上,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还相对缺乏,大多数时间还是通过德育课的方式实施,理论教学的比重还相对较大。三是教学模式相对粗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还相对不足。
4.德育对象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中职学生的个体特征来看,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年龄都相对较小,都是00后,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与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无论在年龄上、思维上都存在天然的代沟,导致中职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存在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造成了德育教育实施的困局。而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的个体意识往往已经开始形成,对外部事物等方面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而这种思维存在较大的不可控性和片面性,加之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入社会,因此,个体的思维意识也相对任性、自私等,缺乏社会性,这也为德育教育提出了难题。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不断强化对积极心理学应用的重视和探索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要着重把控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强化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德育教育中的重视,需要看到的是,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既不会是自发的,也不可能是照搬照抄的,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要重视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实施,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推动和引导教师强化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学实践活动,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就是要对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广大教师要注重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等都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努力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与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可行路径。
2.不断强化对德育教育环境任务的探索
从德育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促进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必须要符合德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必须要紧密围绕德育教育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明确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注重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运用,不断丰富和完善德育教育的实用性特征,避免德育教育的纸上谈兵,进而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要符合德育教育的外部环境要求,要努力释放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应对不良思想和负面言论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3.不断强化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控
在积极心理学运用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准确的把控,进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知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并针对性的制定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困惑的有效措施,让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
4.不断促进积极心理学与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运用,并不是彼此替代的关系,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深度融合、彼此促进的关系,因此,要注重积极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释放积极心理学的内在效能。一方面,要促进教学目标的融合,积极心理学要主动适应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仅要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更要向立德树人的角度延伸,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赋予中职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另一方面,要促进教学方式的融合,积极心理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实践性强的特点,促进中职德育教育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让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赋予学生“修齐治平”的道理,更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为人处世”的技巧。
参考文献:
[1]张锐.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
[2]康阳.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