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辽源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本科院校愈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却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劳动培养模式。在本科院校中,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比较少,鉴于劳动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推动和奠基作用,本科院校有必要按照全新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培养总要求来调整教学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前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时,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规划中,在思政教育中体现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劳动教育为引子,促发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在劳动教育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能让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更具有价值,并从纯粹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以顽强拼搏为核心的坚韧品格。
一、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配合不佳
本科院校中组织了劳动教育活动,但是却没有适时地配合思想政治教育,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实际上,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中德育的有效实现途径,也是智育最接“地气”的手段。本科院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部门以及人员主要是学生处、系部及班主任,思政教师“缺位”影响了劳动教育实践的效果。而且思政教材存在劳动教育内容的缺失,本科院校只有建立与思政教育相配合的劳动校本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1.2思政教育中劳动资源挖掘不深
本科院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长期对劳动教育的忽视,本科院校在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短板,一些常见的劳动教育资源被反复利用、缺乏创新性,如此一来,劳动教育课程及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容就会十分贫乏,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就会受到局限。
1.3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劳动教育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而且劳动实践十分重要,劳动理论教育可以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所以,本科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形式,才能开展多样化的理论教育。
1.4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机制虚化
高校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停留在表面层次,相应的机制存在“虚化”情况。也就是说,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有些情况下,本科院校设置了劳动主题活动,比如,“学雷锋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性劳动,并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心得,但是却没有跟上评价和考核,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教师却没有真正地将劳动实践看作一项教育内容,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契合路径
2.1拓展勤工助学岗
在本科院校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课程,但是针对劳动的教育,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开展。其中校内的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就是典型的劳动意义教育,学校内设置这些劳动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生活上的资助,使学生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各种意义。这种助学岗位针对的是家庭条件差,生活较难维持的学生,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学校可以设置一些校内的专业实习岗位,在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使其对劳动、专业、思想的认知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本科院校需要多开展类似勤工助学这类的岗位,诸如教师助力、图书馆管理员、校学生会助理等,这些岗位的设置除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的经济困难外,还能帮助学生丰富见识,增强他们对劳动的思考,进而加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帮助他们形成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品格。
2.2开设“校园劳动日”
校内的劳动岗位所针对的学生个体较为有限,为了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好劳动教育,学校有必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校园劳动日”,学校通过大规模的组织学生劳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例如,在学校的公共活动区域,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性质,可策划一场以职业为主题的劳动活动。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专门为大家提供电脑维修服务,音舞专业的学生为大家提供表演,医学院的学生为大家提供简单的身体检查服务等。在活动中联系各个学院系部,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生活情景模拟活动中来,通过活动中的劳动,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3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开展大型的校园劳动日,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规模较大,很难组织起来,就算是成功地组织这样的活动,在没有良好的策划规范下,也很难在短期的劳动中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小规模的劳动活动,其中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就是最好的形式。学院可以定期开展公益活动,组织不同批次的学生前往校园内部、市区医院、养老院等地方开展公益活动。开展这类公益活动最大的意义不是在劳动本身,而是在公益基础上建立起的关于奉献与爱的思考。学校的思政理论上会讲解到爱与奉献,但是基于书本上的定义,学生没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所感受,这只是他人的经验成果,并不是学生内在的品质。而通过公益劳动,学生在劳动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爱的意义,进而体会到奉献的价值,在内心构建起爱心体系,日后将影响学生的行为。在国家危难时刻、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刻,基于他在学校内对爱的体会,他会本能地去奉献,帮助他人,帮助社会。而这也是开展思政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结束语
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用科学的思想和规律来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在他们的观念里,劳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因此,在思政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他们内在的各种品质,包括对世界的认知,对价值的认识,对自我的认同等。总之,劳动与思政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高尚的情操,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能力、高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诚,何海燕.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施途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29-31.
[2]本刊编辑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2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