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兰
玉林市玉州区万秀小学 广西省玉林市 537000
摘要:目前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特点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活当中进行不断体验和认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敢于实践。本文主要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有效探究,希望能够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模式 创新 探究
引言: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对社会和生活认知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在学习当中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和感知,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社会观。下面就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进行相关阐述。
一、利用游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学生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老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模式进行不断改变和创新,引导学生针对课堂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只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于品德与社会方面的知识,这样会让课堂教学失去一定的趣味性,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1]。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特点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自身的意识产生一定的认可,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进而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利用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来约束自己和管理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
比如老师在引导学生建立上学意识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校园规则意识,让他们学会与老师和同学相处。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模拟生活场景开展课堂游戏。比如学生离开家上学的时候要学会跟父母道别,到学校要学会跟老师同学问好,放学回家要学会跟老师说再见等一些生活场景。对于刚上小学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会感觉比较紧张,所以在开展课堂游戏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身边比较熟悉的场景当中,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这个时候相比于其他教学模式来讲,采用模拟生活场景的游戏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能收到很明显的教学效果。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融入到小学这个大家庭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模拟生活场景的过程当中了解一些校园的礼仪知识,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能够达到相互合作相互互动的效果,逐渐的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让整个课堂教学感觉起来比较枯燥无味,整个课堂缺乏一定的活力。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虽然比较活跃,但是很难长时间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发展特点,发挥他们在思维方面的优势,锻炼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2]。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舒缓的氛围当中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创新,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创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树立校园主人意识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享受校园小主人的权利,让学生来亲自体验一下学校的日常管理事务。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然后让每一个小组负责学校的一个区域管理,例如学校的餐厅管理,学校的环境管理,以及学校的纪律管理等。每个小组可以就自己管理的区域展开相应的探究和交流,回忆学校在管理这个区域过程当中的具体行为和做法,并思考自己小组在管理过程当中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并鼓励每个小组在实际管理的过程当中可以进行自我创新,善于发现学校在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寻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主人的感觉,促进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创新,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校园责任感和荣誉感,了解校园管理过程当中的不易和艰难,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的校园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校园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目前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设置过程当中都带有一定的开放性,目的在于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发现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资料,这不仅让课堂活动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让学生对生活和社会能够进行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3]。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将学习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并尝试着解决生活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想要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讲卫生的意识。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讲卫生的任务,让每个小学生每天回家之后做一件讲卫生的事情,比如打扫家里的卫生,饭前洗手,饭后刷碗,将垃圾丢进垃圾桶等等讲卫生的事情,并让学生将这些记录在日记当中,久而久之就会促进学生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再比如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利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绿色家园。老师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带领学生到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一些有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主动去对垃圾进行分类,共同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的实用性,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从而有效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和改变,通过游戏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体验和感悟,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以及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从而有效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成栋.浅析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构建[J].学周刊,
2020,(3):88.
[2]陶金碧.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文渊(高中版),
2019,(1):203.
[3]郭显诲.借鉴研究性学习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9,(51):120.
【作者简介】周凤兰(出生:1979年8月13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从事小学品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