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信息技术教学与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4期   作者:刘向儒
[导读]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了解到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刘向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了解到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入。而我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将这种跨文化导入的方法结合进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注释。即在教材中对涉及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们理解时有困难的地方,有时还会引起理解上的偏差。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语言材料和各个阶段,但一般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这样的实践一般应用于英语课堂中。
        2.比较。在讲授完在word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设置图片格式后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我给他们指出了命题就是母亲节和复活节,即在教学中直接利用外国文化,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
        3.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的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介绍异国的习俗、掌故、历史、风土人情等。

如果选材得当,可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及英语的兴趣,技术学习、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可以并行。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常会遇到文化内容和语言难易度难以兼顾的问题。
        4.体验。即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学习、寻找图片、组织语言及文章的查找、语言时间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看、听、说、读、写、观察、看电影和录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等。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作为老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操作水平、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外国文化的导入中,应该注意遵循实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是指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要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这样,可以通过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及能力,也可以提高信息技术和英语学习的效率。适度性原则是指所选材料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适合程度。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主要选择哪些代表主流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兼顾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实践操作和文化内容的教学时,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学习。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阶段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文化导入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操作水平、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循序渐进,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及操作技术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的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