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刘志达
[导读]
        刘志达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762
        摘要: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就业环境的不足,致使很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以期望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源,从而改善现有的生活条件。同时,也造成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能够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身为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加强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因此,必须做好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进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德育;实效性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现状
        首先,很多留守儿童的道德认识存在一定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做出一些失范的行为。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管理以及约束,很多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很多时候,他们明明知道有些行为是不正确的,有一些领域是不应该涉及的,但仍旧会故意地去做这些事情。比如不遵守学校的制度、打架、早恋,甚至是辍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会对留守儿童自身造成影响;其次,很多留守儿童存在较为强烈的厌学情绪,并且会把自己的学习目标设定在功利层面。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很多留守儿童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成长起来的。由于时代观念之间所产生的隔阂,这一部分老人会对留守儿童进行错误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将来赚大钱。这样一来,留守儿童的学习就会具有过高的针对性以及功利性,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热情;最后,很多留守儿童都会存在性格孤僻、极端的德育问题。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相比来说,他们会更加在意外界的眼光,也会形成很高的敏感意识。这样一来,为了不让别人议论自己,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形成心理障碍。
2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2.1解决亲情缺失的问题
        首先需要弥补学生亲情的缺失,给孩子们一个舒适温馨的“家”。这便需要教师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了,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留守儿童也能拥有一个温馨温暖的“大家”。例如:教师可以在周末放假的时候组织留守儿童一起去郊游,在郊游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便可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教师扮演学生的“父母”,留守儿童之间则可以扮演兄弟姐妹,然后教师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以“父母”的方式鼓励学生要敞开心怀,积极与同学之间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拥有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景色,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温暖,弥补了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无法见面的缺失,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教师以后在德育教学中奠定了一个基础。


2.2构建家校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德育互动性
        虽然农村小学担当着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教育的责任,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加强和家庭的沟通交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教师能够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能够像父母一般给予他们关心照顾,但是毕竟无法替代父母,也不能够改变其家庭环境,教师要加强和留守儿童家长的交流,让他们主动配合完成德育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电话、家长会、家访等不同的途径和家长保持联系,并为家长渗透德育指导的方法和策略,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长要抽出时间增加和留守儿童的相处与沟通,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配合教师完成德育教育,让家校在德育教育当中构建互动与协调工作机制。
2.3在红色活动践行中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要想使红色精神真正得到传承,仅仅通过红歌的竞赛、电影的观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们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将红色精神的传承落实在行动上。为此,在小学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在班级板报装饰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红色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例如在笔者所在的区域是叶剑英元帅故乡,叶剑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1897年出生于雁洋镇雁上虎形村,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笔者在实践活动中组织我班学生参观元帅故居,使学生感受在时代跌宕的革命时期,元帅不放弃读书的优秀习惯。
2.4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同时也有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辅导非常重要。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例如,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让留守儿童逐渐放下心中的戒备,从而吐露心声,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其产生生理困惑与心理困惑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解答、引导,可以让其心理紧张与心理冲突得到一定缓解,这样留守儿童才能以正确、成熟的方式去面对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例如,有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很差,主观认为差的原因是没有父母或者没有亲人的关心,从而自暴自弃。同时,也有人认为自己成绩太差,不敢告诉自己的父母,最后陷入痛苦思考的恶性循环之中。其实这些心理问题都很好解决,关键是要找对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3结束语:
        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群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他们的德育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加强对农村儿童的了解,根据儿童特性和个性来进行教学优化和调整,利用各种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教授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引导方式,借助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的培养和引导。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消除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能够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小学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达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与教育对策探讨[C]//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19.
[2]杨洁玲.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J].文渊(高中版),2019,000(003):271.
[3]陈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学园,2019(2).
作者简介:刘志达(1986年10月)男、籍贯: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中心小学、本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