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提问意识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夏江辉
[导读]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夏江辉
        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  430023
        摘要: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并不断追求问题的根源。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基本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思维受到束缚,在课堂学习中较少主动提问,甚至部分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局外人。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机械式接收数学知识的状态,即无问题意识状态,他们也就无法形成探究问题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消失,这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意识;培养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课程改革将小学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调数学教育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第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课程改革要求的关键。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落实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起源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个体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倘若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2、重要性
        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从而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若没有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就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无法发挥出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意识的培养策略
        1、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问
        教师的课堂包办,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很容易养成惰性思维。有的学生没有理解知识点,又怕老师责罚,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所以,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前,要求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并且在预习时必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预习时自己所不明白的,也可以是对知识点拓展延伸的看法,甚至可以是针对知识点中的某个关键词提出的,总之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必须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各抒己见,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同学们自己总结知识点。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在课堂中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这样整个课堂就成了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结果、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问题课堂,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加学习内动力,通过思考、探究弄清楚数学知识的原理,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问,逐步养成学生爱提问题的好习惯。
        2、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提问
        教材中的一些例题或练习,尤其是统计知识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些对教材内容进行呈现的问题,我们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独自或者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选择了哪些信息,以及选择这些信息的原因。
        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道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只要有道理,都能行得通。同学们在我不断的引导和带动下,不停地思考“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做”“这道题怎么做更简单”。有时一道题,同学们用了四五种方法去解答,对于他们的解题思路,我总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说出,在厘清他们思路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中的问题因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设计开放题型,激励学生提问
        开放题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开放题的开发,精心设计好开放题。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把一些封闭题改为开放题,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百分数解决问题后,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甲数是5,乙数是3。你能提出哪些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并解答。这样一改,学生发挥的空间变得很大,学生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了8个不同的问题,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这样的练习,比封闭题有效多了,学生理解起来也更透彻。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开放题,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培养和提高问题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提问的习惯,以此增强学生问题意识,为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承兰.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8,(51):382.
[2]缪全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