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栋君
平江县虹桥镇太源小学 湖南岳阳 414509
摘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力度,并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且,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攻克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进行数学教学方式的灵活变化,才能够强化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课本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导入,都是以“复习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新授课、巩固拓展”环节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新知创设情境的导入不容忽视,而合理、巧妙的教学方式则会使教学内容更易于小学生理解与记忆;信息技术的辅助导入,则点燃了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兴趣,也激发了孩子们思维的灵感,使用这种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避免了比较拖沓冗民的枯燥教学,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能直观呈现小学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形式,也是对外部数学信息处理的过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材料既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建立完整的图形表象,发展三维空间概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严密的学科,抽象的思维形式是它的一大特点。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教师在授课时,应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上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直观地经历观察一感知形象一抽象概括的过程,顺应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思维和认知,避免小学生学习的枯燥乏味,挫伤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协调了小学数学的短板,很好地搭建了数与形的桥梁,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声情并茂地把图片、动画、声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绘声绘形”的知识转化成了具体的形的视觉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和谐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学习,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和谐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大胆交流、互动,以此切实体会数学学习的内涵与魅力所在,促使其自学、乐学、善学,优化其学习实效。
例如,在教学“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对于“认识扇形”的讲解,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扇形实物图片,如沙滩里的扇贝、扇形门等,让学生试着描述这些实物的外形,以此引申出本节课的内容。接着,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扇形在圆中的形成,让学生明白扇形实际上就是圆的其中一份。
随后,再同虚线绘制一个圆,取a,b两点,用直线标明a,b两点间的部分,从而清晰地展示一个扇形,以此进行“扇形”知识的讲解。可以发现的是,在上述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也具有了大致的掌握。此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试着自主绘制扇形,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旦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更加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之中。因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并对知识形成深刻记忆。
例如,在教学“比一比”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并未直接引申出本节课的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即从1数到10,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展示4个圆,让学生数数,当数到1时,第1个圆闪烁,数到2时,第2个圆闪烁……以此类推,直至数完。在此基础上,再展示4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数数,并且抛出引导性的疑问“同学们,两种图形的数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大家都是如何判断的呢?”此时,学生在交流中得出了答案:在数圆的时候,一共闪烁了四次,在数三角形的时候,也闪烁了四次,因此它们的数量是一致的。随后,再展示6个圆,并且邀请学生上讲台前进行实践操作,点一次鼠标就会有一个长方形出现,要求长方形的数量和圆的数量一致。这样,学生就会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逐步加深对“比一比”的把握。
(三)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可以将原本静态、抽象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对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最终实现高效教学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对于“梯形面积”的讲解,教师首先展示一张梯形图片,并且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如何推导而来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时是如何转化的?”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推导过程,组织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内容川。这样,学生就会试着将梯形转化为以往学习过的图形,以此进行面积的计算:准备一张梯形的硬纸片,思考怎样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则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下操作:①准备一个梯形;②复制一个梯形;③对复制的梯形进行180°翻转;④将翻转后的梯形的腰与原图形的腰进行重合。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大屏幕中出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教师继续引导“最后呈现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下底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等,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根据操作经验和个人的观察,试着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知。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改进了教与学的方式,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转化得更加直观、灵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兴趣和思维互动得到提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玉芳.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6):30.
[2]王彦兰.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