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竞争力,优化初中无力创新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孟蝶
[导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性教育模式过多的强调单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
        孟蝶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苏家园学校300282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性教育模式过多的强调单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难以真正做到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此外,教师教育思想的保守和观念的传统,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加之师生迫于应试的压力,所以,挡在“学生创新”面前有三座大山——无暇、无助、无奈。本文就物理这门核心学科,结合作者的多年的教学体会,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相关探索性意见。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教学模式 学生 主体
        正文:
        “新世纪,新时代,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参考文献)的主人”这一核心思想,强调了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乃师之本分。只有去挡在“学生创新”面前的三座山上一探究竟,才有助于我们找到方法跨越这创新难的屏障。
        一、巡山——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阻力
        中学生谈创新就如同成年人谈创业一样,难于上青天,成功确实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
        (一)无暇
        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时间的积累,即便这和一个人的先天资质密不可分,但我们更注重后天的培养。然而,当下中学生课内外生活几乎无一例外的被作业,被各种考题充斥,有些学生甚至周末都要上补习班……价值何在,只有考试成绩知道。我有这样一个经历:上学期间我的物理成绩很好,能解答各种电学难题,因为各种参考书上的题我都做了个遍,可是,直到我大学毕业那年我才第一次触摸了电工最基本的工具——万用表,这绝对是一个讽刺,但我坚信我并不是个案。当下,中学生疲于奔命的做题,根本无暇实践,而这些实践才是检验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才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的动力。


        (二)无助
        这里则是要强调一线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在中小学这种基础教育阶段。作为教师本身,其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是其水平的真实体现,也是传道之基。可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知识也远远不能用渊博来形容。甚至有些老师很容易被学生问住,这时要么碍于面子胡乱解释,把学生彻底摧毁,要么给学生一顿训斥,说他别“钻牛角尖”……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培养和帮助,可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呢?那么,学生向谁去求助?
        (三)无奈
        无奈——这可能是所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共同发声。教师和学生都在抱怨应试教育。说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学生想取得。好成绩只能考多写多练在我看来这是对政策的误解。从古至今,教育界都讲究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有助于创新。意思是说学了知识要去实践,通过实践既可以检验知识的真实性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概念,实践一次比多做考题要掌握的好。所以,应试不是刻意完成,而是水到渠成。
        二、移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学生的创新意识欲得到激发和培养,以上所述困难必须得到改善,即: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足够充裕的实践机会,从而激发其潜在的创新意识。作为一位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物理老师我深有体会。
        (一)为学生创造条件
        1.巧预设,使物理课堂更精彩
        物理是一门注重联系实际生活的学科。

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让他们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编制成新课前的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色散时,可提出“同学们,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而不是其他颜色的呢?”的问题,在学习杠杆时,可提出“同学们有没有观察过我们家里的电子钟表,老师观察过一段时间,电子钟表没电了的时候,指针总是停在9的位置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此一来,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2.巧做实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明确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其实每节物理课都有很多实验,其中演示实验居多。在做这些演示实验时,教师经常会在课前准备好实验器材,课上自己完成这部分实验,学生则是观看“实验现象”的观众。这无疑会打消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其实更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实验,并得出相关结论,这样才会产生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满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点虚荣心。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教材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添砖加瓦。
        3.巧用实验器材,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
        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一般在课上,但也可以在课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备自制教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实验器材。如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时,我们可以用塑料瓶;做大气压实验时,我们可以用玻璃瓶和鸡蛋;做简易潜望镜实验时,可以选用牙膏盒做实验器材等,学生更熟悉这些器材,也更有利于使他们明白物理就在身边,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实验器材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一点点想法,他们也许会找出更好的,更能说明那问题的实验器材,这样在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提升教师自身水平
        1.教师应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初中是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是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对于物理的学习方法学生几乎是一张白纸,因此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以及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今后是否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跟启蒙教师的引导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来适应新课标和学生对教师的各项需求。
        2.教师应不断的引导学生从物理定义、公式和非常普遍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我们在讲授新课前,往往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所要学习的新课进行预习。因此,我们在上课前,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公式和物理规律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熟记本节课所学习的物理定义、公式和一些物理现象。但是如果提及到这些定义、公式、物理现象的“为什么?”我想大部分学生会沉默。举个例子,学生们在学习了电学之后,会熟知并联电路中总电阻R和两个支路电阻R1和R2的关系,但问到为什么是这种关系的时候,答上来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当然这也是2011年天津物理中考题26题的原型,当时我是九年级的物理教师,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的得分率很不理想。
        记得高中数学老师说过一句话:“优秀的老师不是只教你们如何去运用前辈们所总结出来的规律,而是更注重教你们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当时不以为然,现在回味一下,的确如此,我们所要教的不只是由苹果落地所引发的“万有引力定律”,更要让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的由来,如果这个苹果当时砸在我们头上了,我们会总结出这么伟大的定律么?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物理定义、公式和非常普遍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
        三、总结展望
        创新教育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提高素质的同时开发智力, 不仅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机会,还潜移默化的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意识。而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我们国家教育要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创新”应当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并落实到各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和课余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学教师的光荣历史使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