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行知路”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上)   作者:曹春玲
[导读] 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行知路”
        曹春玲
        安徽省定远县高塘学校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行知路”。 一、“行是知之始”——课前预习。二、“知是行之成”——课堂教学。三、行让知深化——课后巩固。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要在教学的行知路上走出一条“知行合一”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行、知、行知路、知行合一。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读大学期间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他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后来他认识到王阳明学说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他认为“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行知路”。
        一、“行是知之始”——课前预习
        陶行知把知识分成三类: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也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由师友口传或书本传达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我觉得课前预习的知识是“亲知”。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前先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与文本有关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并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又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前总是怕麻烦,忽略了课前预习环节,什么知识都在课堂上亲自交给学生,觉得这样会更放心,结果学生的惰性越来越大,什么都等着老师讲。这样一来,老师很累,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有的知识讲了一遍又一遍,有些同学还是记不住。就像硬把饭塞到孩子嘴里,孩子不往下咽,也没有用。
        后来,我认识到这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开始尝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先布置好每节课的预习内容,课堂再花一点时间开展预习交流,比比谁预习的好,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渐渐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有些知识不用反复讲,孩子也能记得牢,毕竟自己用心去学的东西记得更深刻!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预习,是老师的“懒”换来学生的“勤”,很好的见证了“行是知之始”。
        二、“知是行之成”——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便是很重要的“闻知”阶段。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完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达到对预习阶段的知识的细化和深化。由于有了前一阶段的预习准备,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教师轻松不少,学生有了预习知识的积累,不至于一问三不知,甚至想了解更多与文本有关的知识,因而课堂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当然,课堂教学虽然是很重要的“闻知”阶段,但绝不是“知”和“行”的截然分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本身应是“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既通过研读文本,完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达到对知识的细化和深化,实现“闻知”;也需要学生开动大脑,积极参与,完成听、说、读、写的相关实践,由“知”到“行”,由“行”深“知”。


        其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这就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敢想、敢说、肯动手。
        三、行让知深化——课后巩固
        套用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知——行”第三阶段,我觉得可以说成“行让知深化”。
        陶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每个人所学的知识,除了作为一种积累和储备,更好的是应用到实践中。如果学生能在实践中灵活地利用所学的知识,甚至能有所创新,应该是广大教育者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那么,怎样深化所学的知识,尽量达到有所创新呢?我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觉得除了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开展好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好课后巩固阶段,我常做的有以下几点:
        1、“说”——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可以从文章结构、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作者感情、我的感受等方面入手)。这一做法既可以在一篇阅读教学结束的时候由学生即时小结,口头交流,也可在课后系统总结以后再汇报交流。
        2、“写”——可以写感悟,写心得;也可以根据课文类型和特点或仿写或续写或改写等等。这种做法用得相对多一些,因为它和写作教学紧密相连。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时也会有“写”的环节,由于不是专门的写作课,只是服务于阅读教学,又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所以写的相对比较短小;而课后时间相对充裕,学生发挥相对更好一些。比如在教马致远的《秋思》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描绘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课堂完成的都是小片段,课后提交的丰富、细腻了很多。
        3、“读”——拓展阅读,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一类型的其他作者的作品,可以做比较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中考古文阅读环节大多设计比较阅读的考题,所以平时教学中我在古文拓展阅读方面做得相对多一些。其实,即使不考虑考试因素,课外拓展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4、“练”——这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涯中刻骨铭心的环节了。反复“练” 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
        当然,这些做法虽然叫做课后巩固,但有时还是需要拿到课堂上交流,以检验课后巩固的成效。
        然而,以上做法也只是针对某一篇阅读课文教学的巩固和深化,还谈不上真正的“大语文”教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会用语文,用好语文,我想这也许就是“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观点吧。或许语文教学还可以更开放一些,更大胆一些,尝试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那应该是“行-知-行”的另一种境界吧。只可惜我的能力有限,无法做到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实践,走出一条“行知路”。由“行”得“知”,由“知”推“行”,通过“行——知——行”,让学生在学习路上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力求“知行合一”。当然,这种学习模式也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自学能力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在“行知”道路上探索前行,坚持走出一条“知行合一”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