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丰友葱
[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丰友葱
        安徽省六安市丰安小学     237000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同时,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能够彰显自身学习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并在合作学习中借助学生间相互探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效增进学生间的友谊的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促使语文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应用
        前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起指导和引导性的作用,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效有序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用有限的时间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合理分组、明确教学目标、合作探究模式、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彰显教学法应用价值。
一、合理分组,形成有效互助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综合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进而形成有效的互助学习模式。教师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班级学生人数,可以将学生三个人或四个人为一组。小组成员的组合以教师对学生的详细了解为基准,从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是兴趣爱好相同学生的组合:相同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项目爱好者、也可以是美食爱好者、手工制作爱好者等等,学生通过爱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融洽探究氛围,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是按学习能力进行的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应既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还应有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可以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达成整体教学目标。
        如,在《祖父的园子》这节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将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通过感兴趣的“祖父”在园子中的劳作,进而更深层次的体验劳动的快乐,通过“动”的角度感受文中所展示的主题情感;而针对音乐类兴趣爱好的小组合作,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声音“来了风,榆树先呼叫”“祖父大笑起来”等等声音,结合音乐韵律,体验文章人物性格以及主题旋律,进而完成领会文章大意的教学目标;以美术爱好为基准的小组合作,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通过“祖父”园子里“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感受色彩带来的文章情感体验,并依据色彩进行小组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二、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探究问题
        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后,应依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就行小组内合作探究,使学生通过有效探究,解决学习难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成多样化、层次化的教学任务目标。
        如,在《汉字真有趣》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设计出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表,通过教学活动表中的活动计划,使学生通过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探究,进而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内容探究活动。活动表中的教学活动计划以教学内容为基准,通过收集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工,使字谜的收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相互请教等形式进行。

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很快达成教学设计的探究问题,完成猜字谜探究活动中的准备工作,并通过教师的指导,组组间进行交流,相互进行字谜的猜测,进而学习更多的汉字,了解汉字的有趣性。同时,在这节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成员分工细致,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科学探究,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并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实现整体学生的进步愿景,展示小组合作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应用有效性。
三、合作过程,优化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过程,极大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讲解变得更加灵动、有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率。同时,为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重难点以及容易引起学生疑虑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进行优化设计合作探究的内容,既不能难度太大,使学生产生畏难心里,又不能太过于简单,失去探究意义,是学生通过切合实际教学状况的问题,提升探究能力。
        如,在《荷花》这篇抒情性散文的教学中,针对文中教学重点“学习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荷花静态美”以及教学难点“对文章中荷花动态美的的相关语句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诵读文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共同探究重难点教学问题,并在探究中反复地朗读,通过反复阅读,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义“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舞。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等等,通过解决不理解的词义,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汇总探究结果,捋清文章脉络“按着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初闻荷花—再赏荷花—幻化荷花”的过程,达成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通过这样的符合教学情境,又与自身探究能力相契合的问题探究,有效提升语文教学中的探究能力,为后续各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综合评价,提升合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总的综合评价,教师适当得体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调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合作小组探究中的表现,并进行总结,以便在教学总结时,依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综合评价:既纠正出现的不良问题,也应就表现出色的地方给予表扬和鼓励。
        同时,教师在评价中,应按小组到个人的顺序进行评价。首先应先对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表现给予及时评价,针对小组合作中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使小组整体成员学生意识到本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改正;而针对教师表扬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学生应保持并继续发扬光大。其次,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评价: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积极领导性作用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并表扬,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奖励这类学生一些小奖品,以兹鼓励;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等表现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观察结果,进行有效分析评价,以此帮助这类学生发现学习中导致学习能力中等的问题,进而及时纠正,并通过教师的指点找寻到纠正的路径,进而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
        另外,教师也应重视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自我研讨式的,也可以是与学生共同进行式的,无论哪种形式,都应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升为基准,并通过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拉近与学生间的关系,彰显教师是教学指导者,学生是教学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性。
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将课堂归还学生,充分展示出教师指导者的教学价值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合理分组,形成有效互助模式;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探究问题;合作过程,优化教学内容;综合评价,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动性等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进而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互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玉凤.关于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J].才智,2020,(15):23.
[2]刘世位.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J].学周刊,2020,22(22):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