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思源
济南市阳光100小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小学音乐课程,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枯燥的音乐识记及技能的传授,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生的需求。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运用“趣味教学”等方法法拓展教材,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的音乐思维、审美能力是助推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培养核心素养;趣味教学;教学目标;音乐教学策略
在我国,孔子也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六艺”,既“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排第二,可见古人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兴趣、树立正确审美观的关键时期。音乐学科具有审美、人文、实践三个主要特性。如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音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有效的融入到充满趣味的音乐教学中,在兴趣的引领下,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鉴赏力、创造力,养成终身热爱音乐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核心素养视觉下,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
小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模式单一 教学环节一成不变
有些教师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不根据课型挖掘教材、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如“和尚撞钟”一般,千篇一律的重复套用着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试问,这样的教师又怎能教育出具有音乐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呢?
2、只关注形式 忽略音乐本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及合作和理解能力,许多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发展。然而,马克思哲学的“两点论”提示我们,任何事情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些教师常常会借助一些小道具、小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却忽略的音乐本位,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这些活动究竟让学生哪些方面得到提升,能帮助培养其怎样的能力及情感不够明确。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实则目标未达成,是流于形式的“绣花枕头”。
3、注重教师技能展示 忽略学生主体
有些教师是舞蹈专业出身,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展示舞蹈;有的老师是钢琴专业,在教学中必须设计钢琴的炫技。看似“高大上”的音乐活动,却不是为教学而服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教育的本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音乐素养必然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并不利于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养成。
以此来看,当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仍存在“假、大、空”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小学音乐趣味教学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1、完善教学目标 树立趣味教学的正确观念
“核心素养“”不会自由落地,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教学目标的设计,引导和制约着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方向,是音乐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起到向导、规划、激励、评定的作用。只有以教学目标为落脚点,才是有助于素养落地的主要途径。
(1)纵向梳理教材,明确各学段目标
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学情,明确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体现出音乐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教师纵向的梳理和吃透教材,深挖教材背后的音乐和情感隐线,形成音乐教学的目标框架。
(2)以学段目标为指引 明确单元及课时目标
教师要围绕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逐级指定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主线、有目的的,有梯度达成目标,整节课要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切忌偏离音乐及目标本身。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音乐学科感受、表现及创造的三个结构框架,合理制定目标及学习策略。
表1 《狮王进行曲》教学目标之一
.png)
(3)因势利导 弹性预设
教师要做到审时度势,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临时生成及不同的理解和反馈,适当微调教学目标的难度,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把音乐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如在教授《茉莉花》这首歌曲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我原本计划用c调弹奏,开展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班级可以达成,而部分班级的学生,音域达不到预设的高度,老师就可以根据学情,降低半个调或一个调让学生演唱。既保护了学生的嗓子,又达成了教学目标。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充分重视“目标任务分析”这一环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设定出适合本地区、本班级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2、重视趣味性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承载并反映课程育人内涵的,是体现“基于新标准教学”的价值导向的关键环节,那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就是落实课程价值的主要途径。
音乐教育哲学家默雷(Bennett Reimer)提出,音乐教学应着重于音乐元素的相互作用和可能性,不同的音乐元素的各种组合可以产生无限的音乐表现,这也是音乐教教师应该重视的。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教学必须要回归音乐本身,其课堂必须具备很强的“音乐性”。只顾趣味而偏离了音乐,就失去了音乐教育原本的意义,所以如何将趣味教学与音乐课的“音乐性”有机的结合是核心素养前提下,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以这次素质大赛中我执教的《小音乐家》为例,首先我“吃透教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避开过多的叙述性语言,用趣味体态律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进行模仿上楼梯、下楼梯的动作。学生通过充满趣味的肢体动作,形成联觉体验到了歌曲旋律的走向。
接着,继续通过趣味体态律动的方式,在歌曲情绪发生变化时,用不同的律动来表现轻快和抒情的乐句。这样的趣味律动是为体验和感受歌曲服务的,为下一步更好的演唱歌曲理解歌曲做好的铺垫。
然后,我“补充教材”,用midi音乐制作出吉他、提琴、法国号伴奏的音乐,让孩子通过听觉,判断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并模仿其演奏姿态
3、开展情景教学 提高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上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还能在降低学生音乐学习难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有效吸收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例如:在教授《顽皮的杜鹃》这一课时,教师手执小鸟的道具,创设情境,“从远至近走近学生”和“渐渐地走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渐强”和“渐弱”这两种力度在歌唱时是如何表现的。老师用这种从感官入手,运用联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攻破重点。看似“有心无痕”的趣味教学方式,“蜻蜓点水”般攻破并掌握了用不同力度的声音表现歌曲,这一教学重难点。
4、结合音乐游戏 提高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对成年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且孩子们都非常热爱这份工作。游戏也是培养其合作意识、体验音乐以及探究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游音乐戏中,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其音乐素养和认知水平,是其意义所在。
以《郊游》一课为例,我们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两种纸杯分别表示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引导学生通过出示大小不同的纸杯唱准这条节奏,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用不同规格的纸杯创编节奏并打出节奏,这样的设计既不偏离音乐本身,又提高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好的游戏不单纯知识“游戏”,也不是“音乐+游戏”,而是“音乐即游戏,游戏即音乐”。
结语
音乐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任重道远。教师应该以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学方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吃透教材”、“补充教材”、“创新教材”,一层层地创设情趣,引导学生围绕音乐本身,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感官的趣味教学,感受多元素的音乐文化。促进其审美感知力、音乐表现力、音乐思维和对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15
[3]席恒.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8)
[4]梁宝华.音乐创作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5]劳伦斯·科恩.游戏力[M],2016(1)
[6]陈安铃.游戏、故事、表演[J].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2018(04)
[7] 刘昊.新课程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硕士学位论文,2005
[8] 刘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