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初探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程晓芳
[导读] 劳动教育是全人群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人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时段。
        程晓芳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408499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人群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人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时段。在宏观层面,小学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本然之义;在微观层面,小学劳动教育是推动人民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因此,研究提出要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协调劳育与其他各育的发展;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建立社区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多样化的社区劳动实践活动;校内日常劳动与家务劳动相结合来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相融。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教育而言,劳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思想内涵,这也是由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所导致的。对于中国现代教育而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品格的新途径,我们必须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一、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及途径,破解劳动教育难题
        学校想要把劳动教育落实到位,首先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劳动教学,将劳动教学课程化,丰富劳动教育的途径,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劳动教育。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劳动教育并非某一学科就能做到,而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劳动教育融进不同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其次,要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中,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程这一板块,发挥实践活动的优势,全方位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劳动实践活动。最后,要丰富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引进劳动教育的专业人才,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地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并且不仅限于学校教育,同时也涉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首先,学校要重视家校协作,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中来,确保学校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其次,学校要和家长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最后,要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要让家长做好带头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观念。


        二、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基地
        劳动基地是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结合校情开辟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基地,如:花草树木管理养护基地、蔬菜粮食作物种植园、小动物养殖园、手工劳动小作坊等,搭建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平台,让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劳动、个个经受锻炼,无一例外成为劳动实践基地的主人。小学学生年龄小,可以开展捡拾垃圾、喂养小动物等比较简单的劳动;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亲自参与种植、浇水、施肥、除草、治虫、收获等各种劳动实践。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品尝艰辛,体会甘甜,既能磨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懂得爱惜劳动成果,又在与花草树木及小动物的和谐共处中培养爱心,学会尊重珍爱生命。劳动实践基地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劳动实践,还可作为课程资源与各学科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成为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有效载体。如:在参与葡萄种植的劳动过程中,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记录葡萄生长过程;针对葡萄叶子被虫子啃咬开展研究性学习,找到问题根源及解决办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科普小论文;用画笔生动勾画葡萄,用相机拍摄葡萄的美丽瞬间,用数学知识计算统计葡萄产量收成;收获季节隆重举办葡萄采摘节,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种植、观赏、研究、习作、绘画、摄影、计算、采摘贯穿一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成为鲜活的教材、开放的课堂,带动了各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诞生了一个个“种植小能手、小小研究家”,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拓宽了素质教育的渠道。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劳动实践平台,增大了校园活动空间,丰富了校园生活内容,增添了校园生活情趣,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开心乐园。
        三、创新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
        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及时找出不完善之处并且加以改善,这是提高劳动教育育人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学生的劳动评价方式,学校需要加以创新,抛弃原有的“应试”教育观点,建立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学校应更加注重劳动素养、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抛弃原有的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同时,将学生的劳动情况建立档案,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劳动情况记入档案,以此观察、分析学生的劳动过程,力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
        总之,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劳动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
        [2]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