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虞涵、周皓翔、史乐、张嘉悦
四川传媒学院
在00后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主体的趋势下,高校党团组织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方法,积极构建创新性建设模型,努力使党团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活力的组织拓展覆盖,巩固党团基层组织,保证新型大学生组织发展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因此要发挥党、团、班三个组织的系统整合优势,以服务学生为根本指导思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依靠组织的力量,尤其是学生自己的组织的力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只有做好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研究,建立恰当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行之有效的做好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入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使命,必须落实到学生基层组织。因此发挥党、团、班三个组织的系统整合优势,走党团班级建设创新路径,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探索的问题。经过对现有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情况:
1.“多以党建带团建、班级建设等方向入手,宏观化专项研究略显匮乏”。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学术梳理载体,在进行查阅和调研时发现:关于“高校党团建设”的研究,有80篇文献;具体到以“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研究”为方向的仅有3篇文献。可以明显看出,“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研究”作为近年来的研究新趋势,该领域的研究比之高校其他内容研究,有着明显的不足。
2.“机制研究普遍趋于单一,缺少宏观创新研究思维”。
在对文献梳理与研究时发现,研究思路多为“党建带团建”这个单独靶向,忽视了从宏观上将“党团班”看做一条联动互促的闭合生态链,进而研究推动三者创新性研究的思路,造成“指导思想单一且模糊、指导效果不明显”等情况。要实现教育最大化,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强化教育引导、制度保障,而这些,都需要从顶层设计落实到基层组织。
二、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性研究的意义
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研究,寻求组织与组织之间互相支撑、促进与发展的必要联系,党、团、班三方在不弱化各自作用的基础上优化协同。用“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研究”的思维高度展开研究,打破固有的“关于党团建设单一机制的研究”局面,更具有系统性和宏观性。提出了“党团与班级创新性建设机制模型”的新概念,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党团与班级创新性共建的理论成果。一方面坚持从以党组织为核心、团组织为纽带、班级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实践,检验执行效果,通过实际情况反向促进团组织和党组织的指导方式的优化。希望以此系统化研究为契机,形成“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理念,对于同类型院校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三、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三位一体”创新性研究
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三位一体”创新性研究是为了更好的协调党总支、团支部、班委会协同育人,促进良好班风、校风建设的有效途径。要协调党团与班级建设,需要有针对性的建立可实践的制度。采用“统一领导、 密切配合,共同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新性研究格局, 建立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路径。
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三位一体”协同共管的模式,可以有力的增强集体凝聚力,营造和谐、共进的优良班风和校园环境。
1、明确党团与班级的职责
党团与班级建设“三位一体”建设是为了更好的协同各个部分共建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党团与班级的受众均为高校学生,如果彼此之间无法形成合力,不仅不能增强协同共建的效果,反而会削弱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因此,要明确党团与班级的职责,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科学分工。只有协同共管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作用,达到更好的效果。
党总支、党支部要把积极分子的培养、学生党员的发展、骨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团总支、团支部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拓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班委会要加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党团与班级建设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进一步激发良好的校风、班风建设,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
2、互助意识的共建
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三位一体”创新性研究共建,是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思想的途径之一,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党团与班级之间按照“三位一体”的协同制度,在自主管理的情况下,通过协同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
党总支、党支部以党建引导班级建设,团总支、支部以活动促进班级建设,班级作为最接近学生的管理组织,落实党、团的要求,在实际中起到正向激励和带动的作用。通过相互协同、彼此激发,不断增强团体凝聚力和活力,使各部分之间作用最大化,形成党团与班级建设“三位一体”协同作用的良好模式,提升校园建设的整体效果。
3、3+2+1的培养模式
当下高校的党团与班级设置,主要按照传统的院(系、部)来进行划分,但随着社会发展,学生之间的聚集方式已经产生了较多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建设模式,巩固基层组织。
3+2+1的培养模式中,“3”指完善党组织、团组织、班委组织三级组织架构,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加强党团与班级建设“三位一体”模式建设的实效性;“2”指院(系、部)和寝室两个单位,即教学单位和生活区域,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将组织的建设融入方方面面。在一定成都市有助于沟通、交流、联系、组织的多样化;“1”指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以寝室、班级、社团、专业、籍贯、爱好等不同形式为单位建立起组织的模式,聚集当代大学生,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新阵地。
高校党团与班级建设“三位一体”创新性研究对于建立新型大学生组织,协同联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高校只有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深入挖掘、统一部署、创新性研究,对内形成组织闭环不漏掉每一个个体,对外开放包容,及时总结协同共建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起到教育和引领的作用,取得工作实效。
四川省教育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编号CJSFZ2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虞涵(1991-),女,汉族,河南平顶山,硕士,助理研究员,创新创业、思想政治;
周皓翔,1981.11— 男,汉族 ,河北故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学生管理、新媒体传播;
史乐(1991-),男,汉族,陕西宝鸡,学士,助理研究员、思想政治、创新创业;
张嘉悦,1996.01—,男,汉族,河北唐山,硕士,研究实习员,思想政治、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