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中国陶瓷的民俗题材图案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周晓杰
[导读] 17—18世纪,在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中国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中国掌握着瓷器、茶叶、生丝等国际市场最重要商品的支配权。
       周晓杰
        (黑河学院,黑龙江省黑河市)
        Ⅰ.序论
        17—18世纪,在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中国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中国掌握着瓷器、茶叶、生丝等国际市场最重要商品的支配权。欧洲各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大量中国外销艺术品从广州港起运,运往里斯本、阿姆斯特丹、普利茅斯等欧洲港口,中国的文化、艺术向欧洲传播,在很多领域都对西方产生了较大影响。瓷器、丝绸、漆家具、壁纸等中国外销艺术品在欧洲受到从宫廷到市民各阶层的竞相追逐,这些艺术品上的中国人物、风景、动植物图案等,事实上让欧洲民众了解到中国、感知到中国文化,影响到欧洲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甚至影响到现代设计。
        本论文的研究是以17—18世纪中国陶瓷的民俗题材图案设计为核心展开的。民俗题材在设计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国陶瓷以民俗题材,在人物、风俗、动植物、风景等图案的选择与表现形式上很有针对性,同时在色彩搭配、构图形式上也部分体现了民俗的特色,拥有独特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围绕中国陶瓷的民俗题材图案的性质特征展开。首先,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历史、16世纪以来的东方贸易、中国文化向欧洲的输入,是中国陶瓷之所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次,中国与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输出的外销陶瓷,无论是表面的装饰还是与工艺相关的品质特征,都使中国陶瓷图案设计具有鲜明时代特性;从题材、形式(色彩、构图)等特点入手,分析中国陶瓷民俗题材图案设计的形式特征;最后,阐述民俗题材图案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Ⅱ.17–18世纪中国陶瓷民俗题材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东方与西方的相遇,古老的中国进入西方的视野,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激起一场席卷欧洲主要国家的“中国热”。
        关于“中国热”的前因后果,国内外不少学者已经做过相关研究,他们着重探讨这一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17—18世纪“中国热”的表现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政治制度、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方方面面;被卷入中国热之中的,有以宫廷为代表的上层贵族,也有学者以及一般的老百姓,虽然程度不一,但对中国的热情却是一致的。中国陶瓷,其实就是这场“中国热”中的一个侧面,是“中国热”在艺术设计领域的表现。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要理解它的性质特征,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1.17–18世纪中国陶瓷民俗题材的产生
        16—18世纪,在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岁月中,伴随着印度洋的季风,欧洲各国的商船扬帆而来,在中国官方指定的港口——广州进行大采购,并满载着中国商品返回欧洲。瓷器的价值开始并不被欧洲商人看重,最初是作为压舱货品运往欧洲的,但随香料船运抵里斯本与阿姆斯特丹的数量不多的瓷器,很快受到欧洲尤其是法国、德国上流社会的青睐,纷纷购进作为东方文物加以珍藏,高额的利润使中国瓷器开始越来越多地输入欧洲,终于在17世纪达到惊人的数量。据有关资料统计,在1602年至1682年的八十年间,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的中国瓷器达到一千六百万件以上,还不算其他国家贩运的数量'。因此17世纪输入欧洲的东方物品除香料外主要是中国瓷器和印度棉布,丝绸贸易的比例有所下降。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盛产丝绸的赛里斯,到马可·波罗和其他游行者笔下富庶壮丽的契丹,中国虽然与欧洲远隔重洋,但却一直以神秘、美好、富裕、奇特的形象留在欧洲的文化背景中。中国形象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财富与奢侈品,二是奇特的人民与风俗,这是这两点结合了真实的见闻与夸张的想象,对大航海时代以来的欧洲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2.17–18世纪中国陶瓷民俗题材的发展
        17—18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北欧的瑞典与丹麦等欧洲国家纷纷来华,在广州港进行季节性大采购,将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运往欧洲,被称为“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
        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心仪,加上民众对中国商品的狂热,共同酝酿和推进了欧洲对中国的强烈兴趣,终于引发了一场席卷欧洲主要国家的“中国热”。中国陶瓷的图案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登场的。
Ⅲ.17—18世纪中国陶瓷的民俗题材图案的构成元素分析
        1.题材特点
        17—18世纪中国陶瓷在欧洲的传播,在欧洲形成了一场持续百年的热潮,无论是宫廷贵族与上流社会,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似乎都程度不同地卷入其中。
         1)多元糅合的人物
        中国对欧洲最大的吸引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裕的物质与精美的奢侈品,二是其人民与奇特的风俗。几乎每一本有关中国的书都要花大量篇幅谈论中国的人,服装、礼仪、风俗、行为等等,真假掺半,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与丰富的想象。
        迈森瓷厂与欧洲其他陶瓷厂设计制作了大量中国人物雕塑,也有做成大的雕像用于室内装饰的,他们通常站立在墙角处,摆在客厅的陈列桌上,嵌在壁炉架的两旁,甚至坐在桌子底下的木档交叉处。
        这些中国人物的来源,主要是中国外销艺术品以及欧洲人在东方游记中的插图,再加上夸张与想象。如果细分,古装民间人物的来源多为中国瓷器与漆器中的人物风俗画,甚至南方流行的木刻版画,而清代官员着装来源可能为中国游记的插图。欧洲人在广东购买的外销画中,有不少是满清官员或妇女的肖像画,他们衣着华丽、表情冷漠,带着一种遥远或神秘的气息。
         2)真假掺半的风俗
        和平主义和享乐主义是18世纪很多欧洲人对中国人的普遍看法。因此表现在中国瓷器中的人物,官员们迈着方步,在阳光下互相交谈,神情悠闲;老百姓最多的是渔夫,他们或在水面上撒网,或在河边坐着垂钓,或背着渔网走在桥上,也有农夫与工匠,他们的工作似乎非常悠闲,又充满田园牧歌般的情调。音乐家弹拔着奇异的乐器,人们跳起欢乐的舞蹈,情人们在湖上划着舶版,或者在船上吹笛、宴乐,儿童们沉浸于各种游戏中,妇女们梳妆、饮茶、插花或与婴儿玩耍,小摊小贩则叫卖瓷器、笼中的小鸟,杂技演员们翻着跟斗作各种动作,偶然也有哲学家作沉思状,但似乎并无烦恼。这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事务甚至没有时间的世界,中国人就幸福地徜徉在其中,消磨着他们无忧无虑的永恒生活。
         3)异国情调的风景
        风景是中国图案设计中最常用的题材,以表明人物所处的环境。欧洲现存最早的一幅中国图案图案出自荷兰17世纪20年代一位名叫Valentin Sezenius的图案家之手:背景有枝干幼细的树和长尾鸟,凉亭塔建在摇摇晃晃的桥头,桥下有渔夫正在撒网,天上有鸟飞过。这一图案的中国图案性质已十分明显,甚至让人想起一个多世纪后毕芒的作品。有趣的是,图中还出现了荷兰风车和希腊潘神似的人物,显示早期中国图案设计多元混杂的特点。
        建筑是风景图案中最常见的题材。对17—18世纪的欧洲人来说,中国建筑并不宏伟坚固,但因为颇具特色而充满东方情调。“他们营建洞室,兴筑玲珑美丽的假山,用石一一堆砌起来,但除了模仿自然而外并无进一步的设计”。[ 赫德逊著,李申、王遵仲、张毅译,《欧洲与中国》引,中华书局,北京,2004]
        庭园景色也是常见的,妇女与孩子们在园中活动,其乐融融。有的设计将中国建筑、假山、棕搁树、花树、鸟、中国人物等一起堆砌在画面上,结果变成了一幅异国情调的虚构风景图。欧洲对中国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山石小景很喜爱,称之为灌木丛,在模仿时加以夸张,变成岩石与灌木丛的组合。有时在一棵长大的灌木丛下,表现中国人物在树下悠闲地下棋、饮茶、垂钓等,天上有很多鸟在飞。


        4)奇异的东方植物
        中国装饰图案中真正常用的植物纹样是梅、兰、竹、菊,或松、梅、竹组合成“岁寒三友”,或加上牡丹、莲花等组成各种寓意吉祥的纹样。因此这些花卉植物随着中国外销艺术品的大量输入,而与中国发生了高度关联,并在图案设计中表现出来。在花卉纹样中,梅花、菊花、牡丹、杜鹃、睡莲、兰花等都被认为具有中国情趣。英国茶壶中常装饰浮雕的一枝梅,仿自中国宜兴紫砂壶,此外茶树及茶树下饮茶也是茶具装饰中常见的纹样。牡丹在中国象征富贵荣华,在中国图案装饰中多有表现,杜鹃也源于中国。桔树、竹子、带瘤节的扭曲树干、开满花朵的树也属于中国图案设计。桔树具有异国情调,凡尔赛宫的花园中整齐地栽种着桔树,英国柳树纹样中也有桔树;竹子是中国和日本传统纹样中经常表现的对象,取其柔韧坚挺,也是欧洲人眼中东方的象征符号之一。带瘤节的树干与假山一样,其畸形的形态与洛可可风格对不对称、不稳定的追求有内在的联系,也经常出现在中国图案设计中。花树与鸟纹样最受英国人喜受,后来在英国出现的中国图案就加以模仿,但花朵都特别硕大,假山奇形怪状,一眼看上去就与中国图案不一样。
        5)被改造的祥禽瑞兽
        中国图案设计中的动物形象非常丰富,作为中国图案要素经常出现的有龙、凤、孔雀、各种鸟、虎、大象、猴子、龟、蝴蝶与其他昆虫等。
        龙是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也是中国文化中占有特别地位并在艺术上加以表现的神物之一。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中,青龙为四个方位神之一,代表东方,其余为朱雀、白虎与玄武,分别代表南方、西方和北方。龙也是中国皇族的象征,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民间,龙又能呼风唤雨,常与海、河、湖等自然界的恩惠与威胁相联系,威力强大而又变幻莫测。
        凤也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凤凰是浴火重生的不死鸟,也是象征福瑞的吉样鸟,因此美丽一的凤凰与龙一样长期以来是中国装饰艺术反复表现的题材。明清时期,凤更多作为一种样禽,在外销艺术品上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在中国图案设计中找到各种鸟的造型,树枝上、天空中都有很多鸟,因为在17世纪的欧洲人看来,中国这个国度除了鲜花盛开,还是鸟的天堂。
        还有一种常见的动物形象是昆虫。在中国装饰艺术中,花鸟虫鱼是常用的题材。翩翩起舞的蝴蝶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意象,而且传统吉祥纹样“瓜瓞绵绵”,就是用瓜与翩飞的蝴蝶来寓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但对讲究透视与比例的欧洲设计师来说,中国图案中蝴蝶、蜻蜓等昆虫的比例偏大了。于是,画面中“硕大的昆虫”也成为中国图案设计的顶上不仅飞舞着各色鸟类,还有蝴蝶、蜻蜓甚至蚊子等各种昆虫,很有特色。
        2.构成特点
        中国图案设计除了在题材具有上述特点外,在色彩、构图和造型上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与中国外销艺术品的装饰风格密切相关,并通过中国图案设计影响到欧洲17—18世纪的装饰艺术。
1)色彩表现
        中国陶瓷图案设计以色彩丰富而著称,其中最有特色的色彩配置,一是蓝与白的组合,二是浅色地上丰富的彩色。
        a.蓝白艺术
        中国陶瓷图案设计的色彩特点,首先是蓝白两色的组合,来源于中国青花瓷。17世纪中期兴起的荷兰代尔夫特陶,仿照中国明代万历年间的青花瓷,生产白底蓝花的中国图案釉陶产品,并影响到欧洲各地的窑厂,到18世纪,中国或欧洲本土产的蓝白纹样的釉陶与瓷器几乎进入每个中产以上的家庭。因此蓝白两色的组合被认为最具中国特色。
        当然,除了中国青花瓷外,伊斯兰装饰艺术的色彩也常采用蓝白两色,中国、中东与欧洲装饰艺术的色彩交流,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b.五色之美
        中国的青花瓷到17世纪后期起逐渐被彩瓷所取代,到18世纪,中国彩瓷大量出口,先是有康熙年间的所谓“绿彩”,后是乾隆年间的“玫红彩”,其实都是清代广东外销彩瓷。前者可能是中国传统的五彩,色彩比较硬朗,并偏向绿色调,而后者则汲取了西洋风格的洋彩,色彩较为柔和,并以大胆采用粉红、玫红等艳丽的色彩而著称。这些彩瓷进入欧洲后,取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特别在法国很受欢迎,在其影响下,欧洲各地的中国图案釉陶和瓷器产品,也逐渐从青花向五彩过渡。
2)构图形式
        受中国外销艺术品的影响,中国图案设计在构图与造型上也具有某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对称与不规则构图。
        二是鸟瞰的视野与散点透视。
        三是不严格的比例关系。
        3.精神内涵
        中国陶瓷的民俗题材图案设计呈现出的精神特性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的流露表达,是大众对祈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民俗题材图案设计中,运用美好的形象来传达吉祥寓意,传达中国民俗风情,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沟通桥梁。
        中国陶瓷的民俗题材图案自身就有着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韵味古朴,似静似动,极富装饰性。民俗题材图案造型风格的各异性,反映着图案创做者的真实的情感,是我们直接或间接应用的良好的设计素材。传扬中国民俗文化,建立起一种自然而然的视觉表现模式,中国民俗题材图案中的自然物象早己不是传统含义上的天然之作,而是现代人文思想上的特性,是现代符号学中的存在。
Ⅳ.民俗题材图案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中国民俗题材图案设计自17世纪初露出端倪,17世纪中期开始兴起,到18世纪中期达到高潮,其余韵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前后长达近两个世纪,其中称得上流行的起码也有一百年。在此期间,欧洲各国从宫廷到普通市民阶层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消费者和评价者。
        从人物、风俗、动植物、风景等的选择与表现形式到色彩搭配、构图形式,几乎都被民俗题材图案所感染。荷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北欧、俄罗斯、波兰,几乎波及大半个欧洲。
        18世纪末以来,欧洲进入工业时代,尽管中国设计己经衰落,但并非彻底消亡,事实上欧洲民众一直以来始终维持着对中国设计的兴趣,只是不再有成规模的流行。19世纪以来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经常见到各个领域出现的零星中国设计,这些作品传递给人们的感觉,与其说是与时俱进的新设计,不如说是风格的怀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设计已经变成欧洲17—18世纪艺术遗产的一部分了。19世纪,中国设计还漂洋过海,在美国引发了一波迟到的流行,演绎的也是欧洲18世纪的样式。
Ⅴ.结论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其间有无数的宝藏吸引着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家。中国陶瓷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被世界所敬仰。中国陶瓷的装饰图案题材可谓多种多样,分类也比较随意。但有些装饰元素是反复出现的,比如民俗题材图案,这就说明它们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可以说在欧洲人的眼中它们就代表着中国的装饰。比如:龙凤,四神纹,仕女屏风,亭台楼阁,还有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花鸟禽兽等,这些已成为中国陶瓷的特定符号。
        
参考文献?? ??:
[1]欧洲与中国[M].中华书局,(英)G.F.赫德逊著,2004
[2]欧洲美术——从罗可可到浪漫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袁宝林主编,2004
[3]风格的特征[M].三联书店,(法)罗伯特·杜歇(RobertDucher)著,2003
[4]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国刚等著,2001
[5]欧洲风化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德)爱德华·傅克斯著,2000
[6]东西方纹样比较[M].中国纺织出版社,(日)城一夫著,2002
[7]广彩瓷器[M].文物出版社,广东省博物馆编, 2001
[8]明清广东商人[M].广东经济出版社,黄启臣,庞新平著,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