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亮
浙江省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 314001
内容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思维发展离不开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可通过深度阅读来实现,即通过独立思考,唤醒思维意识;合作研习,培养思维能力;实践探究,提升思维品质三个环节来实现。
关键词:活动设计;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可见学生思维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可借助阅读教学通过唤醒、培养、提升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独立思考:唤醒思维意识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独立思考能力是各种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对学生获取知识,寻求自我发展有重大影响,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唤醒思维意识的过程。
学习策略:深入阅读,唤醒思维
活动要领:群文阅读活动中,指导学生阅读,批注,思考,并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进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时,由作者笔下的祥林嫂,鲁四老爷形象,可让学生思考读过的鲁迅作品中其他“国人”形象的共性特点。如《故乡》中闰土形象,《阿Q正传》中的阿Q,《药》中的华老栓,……学生可以自主研习,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去研习,得出结论,鲁迅先生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国人的弱点。
活动内容:鲁迅笔下“国人”形象赏析举隅
陶同学: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对祥林嫂他开始只是讨厌她是个寡妇,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鲁四老爷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个“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
陈同学:少年闰土是以一个小英雄的形象登场,他见多识广,有着美好的童年,对事物无所畏惧,一举一动都体现出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对未来应该也是满怀希望的。成年的闰土,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沉重的现实已经把他“驯服”,一堆的子女,家人的活计,繁重的苛捐杂税,在这样的重压下,闰土不得不向命运屈服,埋葬少年时的希望,成为和他父亲一样的穷苦农民。
梁同学:阿Q是一个农民小生产者.他卑怯,善于投机,又是夸大狂与自尊癖.纵观阿Q,他实际上就是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个体小生产者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
林同学:华老栓是旧中国辛勤劳苦 、善良安分的普通市民,迷信愚昧、麻木落后、毫无反抗意识。为医子病,他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华老栓是旧中国长期封建重压下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作者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学生在群文阅读活动中,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精于表达,在集体展示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断培养和提升了语文学习和思考能力。该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唤醒了思维意识。
二、合作研习:培养思维能力
合作研习就是师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体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王开东老师讲,“没有思想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而思想就来自思维。”[1]合作研习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思考基础上的思想碰撞,而碰撞的核心是阅读中的比较。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对比片段,对比通篇,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主题思想等进行对比,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经过比较,总结作品的共性和个性,并探讨效果各异的主要原因。陆云鹏老师强调,“整合教材资源,方法很多,比较方法是比较重要的一种。”[2]
学习策略:比较细化,培养思维能力
活动要领:群文阅读活动,应该创设“真实情境”,追求“结构化”的任务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实践和体验中,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如,对“中国贬官文化的研究”,教师由苏轼的《赤壁赋》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讨研究“贬官文化”现象。
活动内容:郁达夫写景散文赏析举隅——《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北平的四季》
小组1:写景比较赏析
这些作品,写山水名胜、描景色风物。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自然知识,又注入个人的遭遇和情怀;善用浓墨、渲染、对比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塑造意象,经营意境,抒发观感,寄托情怀。《故都的秋》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作者观景非常细致,写得也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江南的冬景》舒卷自如的笔意,诚挚坦白的热情,一幅幅江南美景图现于眼前,作者把个冬日的江南点缀的如诗如画、清新脱俗,让人如痴如醉、心向往之。《北平的四季》描写细腻,把北平四季的特点凸显出来,一枝一叶总关情,四季描绘中饱含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
小组2:语言比较赏析
《故都的秋》作者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语言,紧扣“清、静、悲凉”,绘景、谱声、摄实,进而托出浓浓的秋味,首先,文章在句式的使用上能够把长短句,整散句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式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综观全文,除了大量的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国的秋与北方的秋相对照、烘托,烘云托月的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如把南北方秋的姿色味和意进行类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江南的冬景》描写景致添加了韵味,这篇散文采用的对比、点染等表现技巧,加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做到了:多重对比,独特冬景;细致描绘,如画冬景;善用诗句,意趣冬景。《北平的四季》意境优美,清新脱俗,悠然大方,给读者创造出北平如画如诗的四季。作者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弈弈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
小组3:情感比较赏析
《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先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可爱”、“明朗”、“饱觉生气”、“悠闲”、“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他用心谛听天籁,也给我们留下一曲令人神往的天籁之音!我们徜徉其间,发现了江南独特的秀色和清雅的神韵,尽情地享受了她的无限美好。大自然,真有道不完的美,说不尽的韵味!《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笔下的四季,犹如一副栩栩如生的画卷,色彩明丽,饱孕感情,充满了一股灵秀之气,读来真是让人心驰神往。我们却发现,一切美景都是为了衬托侵略者的暴虐;原来,一切美景都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对祖国的爱,使人领略到北平四季独特的风神韵致,对祖国的爱,使他又有深彻肺腑的亡国之痛!
小组4:创作背景比较
《故都的秋》背景:是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
《江南的冬景》背景:1933年至1936年,郁达夫从上海到杭州,是苦闷低沉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这篇散文作于1935年12月1日,正当郁达夫中年时期。当时郁达夫生活舒心,工作顺利,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了这篇文章。
《北平的四季》背景: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表3 “群文比较阅读”活动
我们通过表3的细致比较研究中,不难看出,即便是出于一人之手的同体裁文章,依然有诸多的不同之处。在语文学习的实际中,不能光凭经验,对所有的文本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该尊重文本,知人论世,用心、用情体会隐含其中的情感,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会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实现心灵的对话。
三、实践探究:提升思维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基于对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群文阅读教学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策略:实践探究,提升思维品质。
活动要领:群文阅读活动,应该创设“真实情境”,追求“结构化”的任务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实践和体验中,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活动内容:对“中国贬官文化的研究”,教师由苏轼的《赤壁赋》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走近图书馆,查找资料,探讨研究“贬官文化”现象。
潘同学: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柳宗元一家老小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几位同学对“贬官文化”碰撞可从表4的分析中发现共性。
表4“贬官文化”研习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有各的理解和认识,大家集思广益,获得收获:中国的“贬官文化”是一种现象,其实中国封建社会,兼济天下是文人士大夫血液里的东西,官场受挫,会寄寓山林,这或是一种反抗,或是一种无奈,或是一种寄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群文阅读活动,应该重视创新活动形式,重视整合与实践,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各项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可见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从唤醒、培养、提升三个环节出发,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6-7.
[2]陆云鹏.立体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