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虹,周来宏
(新余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4)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并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课程为例,初步探索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方法,提出“转变教学模式,多角度德育融入”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理念。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能源,教学改革,育人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a strategic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higher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key questions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have been raised.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has been taken as an example to preliminarily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metho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new teaching concept "changing teaching mode and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from multiple angles" has been puts forward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w energy, teaching reform, educational elements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课程思政是“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这一纲领性文件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如果说“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那么“课程思政”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充分体现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即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由此可见,未来高校思政教育不再仅由思政课程独力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使非思政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激活德育资源,让所有课程都成为高校育人沃土,让所有教师都承担立德树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渗透式教学育人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协同育人、全面育人效果。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在各地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新余学院开设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课程为例,初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思考。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及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可以说,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建设效果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在万物互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具活力的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关系,他们的意识形态将受到严重冲击[2]。如何通过高等教育过程,帮助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水平,形成价值观,构建意识形态,建立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成为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新的课题与挑战。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课程思政的本质是通过精巧的设计,在多元的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内容贯穿到专业课程中[3]。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探究和把握各个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从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4]。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从所有课程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础,保持昂扬斗志,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1.课程重塑
大学专业课程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运用,课程内容也是以学科理论为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课程,主要讲授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分析逻辑方法与运用技能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求专业教师在多年理论教学基础上,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周密且详细的规划设计。根据各个章节知识点的内容,逐步细化课程授课细节,深度挖掘课程相关思政元素,重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和组成。同时,恰当地、自然地融入思政资源,植入育人思想,使德育成为专业课程教学框架中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进而推进专业课程具备“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综合育人功能,使之成为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协奏育人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与思政水平提升
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建设者和执行者,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中最活跃且可塑性最强的关键元素。因此,高校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在于高校一线教师。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的构建情况和思想政治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首先,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专业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个人品德素养培养和思政信息积累,专注专业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关注时事政治,心系国家发展,从而实现专业课课程内容、观念、案例的与时俱进,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其次,教学团队全员参与建设。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优势,全员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团队集中集体智慧、发挥团队力量,对所授课程进行全面梳理。团队智慧更有助于发现思政切入点,这样才能更好的重塑课程教材、教案和课件内容,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的全面系统建设。最后,培训交流锦上添花。鼓励教师团队适时参加专业思政课程建设相关培训活动,开拓学习交流渠道,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技巧和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成效。
在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的同时,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也将显著影响课思政建设效果。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准确把握社会热点,灵活运用多种极具吸引力的授课方式与技巧,结合实际问题,渗透式地开展大学生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这不仅需要课前授课材料的精心准备和设计,更需要课堂中专业教师对思政案例的深情演绎。通过推进专业课课堂内容、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此外,专业教师还要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知识掌握规律、心理发展规律等,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尽可能地将知识传授与道德传递统一在一起,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注社会与国家发展,并明确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3.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和关键载体。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与建设时,必须要围绕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目标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进而利用这些思政资源构筑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5]。就一门课来说,课程思政建设要贯穿教学全程,包括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课件编写、课堂讲授、教学研讨、作业论文等环节。首先,要重新确定课程思政专业课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绝对不是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模式去教授专业课,而是在专业课学习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于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课堂教授、科学研究和评价体系中,深度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用积极的德育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其次,立足专业课程理论内容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梳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寻找其合理的切入点,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课件及讲稿中。在一门课程中,教学大纲内容应明确该章节所承担的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方法中应体现思政引领的手段和方式。最后,在整体课程群设计中,课程思政应该根据学科顺序及学制计划,循序渐进地融入课程体系中,通过潜移默化、持续不断的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三、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初探
——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课程为例
1.课程特点介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课程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首门专业课,是学生对专业认识的重要专业核心课,因此,该课程要发挥重要的引领及抛砖引玉作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课程是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开办以来就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最初课程名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后于2018版教学大纲修订后更名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并将其确定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开设时间为第3学期,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课程授课方式和课件内容的选择均结合我校新能源专业特色特点,围绕太阳能、氢能、锂电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及其利用方式中涉及到的材料与器件的开发、利用和未来发展等内容逐步展开。课程以人类能源利用的时间轴为主线,不同能源形式的技术发展为副线,结合人类能源历史发展规律,深入浅出地介绍世界尤其是我国能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视听学习,多媒体讲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为能源专业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担当和使命。
2.课程思政建设初期调研
为了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情况,针对学生人生规划、专业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本校2019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初步拟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图1是本次参与调查学生样品中男女比例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大概在7:3左右,这是理工类专业比较常见的男女性别比例,可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性别比例呈现出典型的理工类专业特点。
图2 调查对象未来人生规划情况
接下来对所调查对象的未来人生规划进行调研(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考取研究生,所占比例超过50%。选择就业的人数占据第二位,占比为36.54%,有出国深造计划的很少,只有1.92%。值得注意的是,调研对象选择未来创业的人数为0,可见该专业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意愿还是非常低的。另外,大多数学生选择考研,也说明该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继续求学的需求和渴望度极高。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现代社会对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趋于高端化,即更多处于高新材料与技术的研发方面,这就迫使学生不断追求继续读研以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该专业领域的核心关键在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革新,继续攻读研究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新能源领域高新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积累社会竞争实力。
图3 调查对象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理解情况
为了掌握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理解情况,设置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你认为哪些教学目标最重要(限三个以内)”这一问题,从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认同三个选项的比例最高。而职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领会专业知识三个选项的人数比例最少。由此可见,以往课程目标更多的是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价值引领和培养有所欠缺,这正是当今高等教育急需补充和加强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

图4 调查对象认为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情况
接下来,从学生角度,针对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结果见图4。从图4可以明显看出,学生认为课堂气氛、课程实践和教学形式是目前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这也间接给出了现代大学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热情不高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改革,要重点考虑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学的模式急需调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融入沉浸到教学当中,反客为主,让学生以往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通过以上的调研结果分析,结合以往授课情况,从教学效果来看,专业课程主要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讲授,课堂存在教学活动单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抓住课程授课主要矛盾,深入掌握学生学习动因,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初步拟定“转变教学模式,多角度德育融入”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且由此展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转变教学模式,多角度德育融入”即要发挥授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改革,又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协助建设。从而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将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有机联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专业授课教师角度出发,首先,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团队逐步细化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结合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对课程中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定位,原位拓展德育内涵,使其与知识讲授有机融合,把立德树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功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专业课程挖掘探索的德育元素举例:(1)民族精神。将专业知识与国家的发展进行结合,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层面。鼓励更多同学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创新活力,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践行报国之志。(2)科学家钻研精神。通过向学生进行介绍新能源领域代表人物,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所具备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科研激情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的科技、文化等内容进行了引入,通过中西方之间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国家建设联系起来,到国家建设的实践当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培养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除了对已有的教材发掘思政元素之外,还需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及时更新,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学方案设计的直接来源,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思政元素积累进行教材内容设计,并逐步开发编写融入育人的元素的新教材,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方向指引。最后,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学校的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课前课后预习复习和知识拓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课程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的课程改革才是有价值的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学生不仅是授课对象,同时还是课程思政的参与建设者之一。从学生角度出发,首先,在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授课形式中,学生可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更容易在同学之间达成共鸣,获得心灵的感悟与提升,进而立志成为新时代励志的奋斗者。此外,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通过主动加入教师创新助研团队,参与团队学术研究,接触科技前沿,感受科技创新的艰辛与乐趣。科研实践活动更加有利于唤起大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大学生踏实求学、勤勉创新、不断上进,激发报效祖国的热忱与信心。
总之,课程思政将育人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丰富专业课知识内涵的同时又升华了课程精神价值。尤其是理工类专业课程,借助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入,将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教学改革工作,不仅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反馈。只有教与学协同改革创新,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协同育人、全面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费腾, 张立毅, 孙云山. 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途径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5).48-49
[3]高燕.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1-14.
[4]匡江红, 张云, 顾莹. 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管理观察, 2018, 000(001):119-122.
[5]王茜.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52(004):64-68.
作者简介:金虹(1983-),女,辽宁鞍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新余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余学院教字〔2020〕19 号);2020年新余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余学院年教字〔20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