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平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中学
摘要: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由于各种原因,操作时总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每个实验时能对实验进行适当改进,以使实验过程更加简单,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本文以“系列实验”为例从改进实验原理,改进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的获得和选择三个方面谈谈生物实验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材料
教材设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一系列实验 ,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做光合作用实验的热情却不高 ,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原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实验装置复杂,实验步骤繁琐,需要暗处理2~3d,光照2-3h,水浴加热脱色10~20min。还有可能因为所选植物不合适或者天气原因斗志光合作用不旺盛,导致实验失败。 针对以上问题,光合作用实验的创新改进一直是生物实验创新的一个热点,本文从改进实验原理,改进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的获得和选择三个方面来谈谈生物实验创新的途径。
一、原理上创新
1.逆向思维: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减少光合作用研究原料CO2
实验步骤:?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对照组:把NaOH溶液换成水
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
一定时间后,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取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叶绿素溶于酒精中。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碘化钾溶液,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检测到淀粉来确定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2.正向思维:
增加光合作用研究原料CO2,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增加二氧化碳释放: 碳酸氢钠溶液 或雪碧溶液
实验步骤:与上面相同,唯一区别是把上面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了能分解产生出
二氧化碳的碳酸氢钠溶液 或雪碧溶液。通过有碳酸氢钠溶液或雪碧溶液的装置中
淀粉含量更多来确定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以上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最后验证叶片中有无淀粉产生。但这一类方法所需的时间都很长,学生在课堂内不可能观察到全过程!
3.指示剂思维:
反应前后,光合作用研究原料CO2减少,引起溶液颜色的变化证明绿色物光合作用需要C02的实验,根据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量变化引起溶液颜色的变化设计实验。
(1)石蕊变色法 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范围一般在PH=5.O~8.0 ,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中性溶液(如清水)中呈紫色。

(2)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变色法〈变色范围是pH在6,0、7·6之间) ,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中性或微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或蓝绿色12]。

在加入指示剂的清水(紫色)中通入二氧化碳,使实验开始前的pH降低,溶液 出现第一色。如果清水中的二氧化碳被逐渐消耗,PH升高,溶液出现第二色,由此可以直观反映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指示剂实验步骤简单, 不需要检验叶片中的淀粉,也没有脱色、漂洗等复杂的操作,只要观察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就可以直观地得出探究结果,提高实验效率。
二、实验装置上的创新
1.利用启普发生器做沉水植物放氧的演示实验
在1处放入适量的菹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塞紧塞子并密封。在2处塞一带导气管的橡皮塞,用凡士林密封。通过上面的球形漏斗 ,在容器上口3处装入 1%的NaHC03溶液至满,再向球形漏斗中加少量水, 放置在有阳光的地方,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上升,汇集到中间球行容器处,容器内的水受到气体的排挤, 球形漏斗中的水位上升。待收集气体达一定量时(如图2), 在导管口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气体,确定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2.医用盐水瓶和带针筒的输液管。 取 500 mL 注射液瓶空瓶 1 个, 向瓶内罐满带有绿藻的池塘水,剪取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连针带管 12 cm, 针头剌穿橡胶瓶塞, 把橡胶瓶塞塞入瓶口 (针口留在瓶口外,针头带管留在瓶内)。 把装置置于光下或用台灯照射。 瓶内绿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聚集于瓶内瓶口处, 气体产生的压力压迫瓶中水通过输液管从针口溢出,待瓶内气体积存达 20 mL 以上时,轻轻打开瓶塞,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内,可观察到木条复燃, 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3.筒型分液漏斗和玻璃管
筒形分液漏斗主体是一只细长的垂直圆筒形的玻璃筒,在筒身的上端具有玻璃磨砂塞的瓶口,下端配二通活塞和漏斗管柄。由于它瓶身为细长的筒形,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植物一般为水生植物,而水生植物的叶片一般也是细长的,选择筒型分液漏斗可以增加植物接受光照的面积,有利于减少实验所需的时间。把筒型分液漏斗倒置,分液漏斗的活塞可以作为释放氧气的开关,使实验达到能多次演示的目的。左边玻璃管可以用来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同时也是氧气产生时被排挤水的容纳之处。最后玻璃管里的水能提供氧气排出时的水压,使氧气顺利挤出。
三、实验材料上的创新
1.材料的获取上创新
(1)采购法,最简单也是最麻烦的一种选择是直接到花鸟市场购买所需的植物。此法花费最多人力财力。
(2)自我培植法,大约两周前,在花盆里种下大豆或者白菜,青菜等容易发芽的植物,然后等待植物长出真叶。此法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成功,因为一旦气温条件(比如低温)不利,出苗率可能不高。
(3)自然取材法,就是直接在大自然中完成暗处理,完成部分遮光。这种方法要提前预知2—3天内的天气情况,并且要保证第三天一定是个大晴天。不然实验无法进行。
(4)半人工水培法,提早一周左右从大自然中采集具有一些不定根的植物,进行水培,等植物在水培环境中恢复活力之后 ,叶子挺拔有力为标准。就可以进行下面的实验。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省力,成功率也更高。
2、植物材料种类上的选择创新
(1)陆生植物比如天竺葵,菊科植物更适合做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因为植物茎秆比较结实,能较好地承受黑纸片的压力。
(2)水生植物比如菹草,黑藻,因为通常收集较纯净氧气用排水法。所以此类植物更适合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此外小型藻类植物比如绿藻,水藻适用学生做家庭实验。
(3)水陆两生植物比如空心莲子草, 此类植物生命力特别强,在水中和陆地都能很好生长,并且容易插迁移栽或水培到花盆中,光合作用速度也比较快,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植物材料。
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验创新活动,寻找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法,解决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中的不足问题,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都非常必要,通过实验创新,使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也是有效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探究CO2是光合作用必需原料的两种改进方法》 生物学教学 叶培毅2017年09期?
《利用启普发生器做沉水植物放氧的演示实验》 生物学通报 张德华1991-08-29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简易实验装置》 生物学通报期 郭文江2010年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