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黄燕
[导读]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各个高校探讨的重要议题。
        黄燕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各个高校探讨的重要议题。对于以培养一线员工为主要对象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在新时代提升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是切实需要探讨的一个议题。为此,首先要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并在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在高职院校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思政队伍和学生骨干这三支队伍的力量。对三支队伍发挥作用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阐述,并总结。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育者精心引导和栽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而准确践行新时代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对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一线员工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这一情形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立足新时代,以新内容、新形式和新载体,谋划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探究如何提升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处于关键时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任务的不同,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发展[1]。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主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根据文献及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鲜明主题,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是本质特征,即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三是精神内核,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纽带; 四是着力点和落脚点,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五是使命和担当,即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2]。准确做到与时代相一致并掌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内涵,因此首要前提是正确理解和掌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并正确的付诸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实践过程。
        二、发挥合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和社会大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在准确把握和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切实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突出时代特征与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运用富于时代性的话题,引导学生真切认识什么是爱国,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应该如何爱国。白云华从理论视角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六个方面论述[3],但是从实践角度出发,对高职学生而言更应从具体的教学工作、学生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以及学生骨干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更有现实意义。
        (一)发挥好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在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应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时代话题和内容,如社会热点、家国情怀等,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所学内容,探讨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工作中发挥自己才能并同步彰显爱国情、强国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主题融入自己的行为举止等。教师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内容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国家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形势进行有机融合并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的历史现状,尤其是今年遇上疫情和脱贫攻坚关键之年,可以将相关的抗疫精神、扶贫扶志教育等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有骨架更有血有肉的课堂专业教学。在整个富有新时代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及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相关政策的认识,更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项措施的有效性,也会在内心更加认同爱家爱国的必要性,也能够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从内心生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荣誉感。
        在具体教学形式和方法运用方面,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从灌输式的知识中领会其内涵,更应该使其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感悟中将爱国内化为自己的言行,甚至能够成为爱国主义的标兵和榜样,从而影响身边的同学和社会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组合和探究,立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中真正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变化。如,诊所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及疫情期间广泛采用的线上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都是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的专业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在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大会的相关讲话和活动及社会上的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纪念活动等为素材开展相关的心得体会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个人或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社会调研等。最后,活动或调研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结果进行展示和整理成书面报告。这不仅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强化的过程,更是一次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化与升华和爱国主义情怀深化提升的机会。最终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目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实现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发挥好思政队伍在实践育人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在非专业教学中更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和实践。要充分发挥思政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功用,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从理论和实践中指导和影响学生。具体操作上,除节日仪式感教育之外,可以通过设计和开展一些能够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主题方面的学生活动,同时要注重活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满意度。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变量”,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耦合优势[4],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立体式、全方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呈现上从原先的简单文字,可以增加图片、声音和视频;在载体上要充分运用好现代科技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同时应注意内容的及时有效性和互动反馈。从而打造立体式、全方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学习阵地和氛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类相关人员要与专业老师、学校其他教辅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管理人员加强沟通,增进协助,形成合力,实现全社会都参与和关心关注高职学生成长和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和良好氛围的局面。
        (三)发挥好学生骨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同龄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生骨干是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发挥其在同龄人群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中担当排头兵,从而进一步影响身边的同龄人,也为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补充作用。

       
        
        图1:爱国主义教育合力图
        三、小结
        总之,新时代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牢牢掌握并发挥好专业教师、思政队伍和学生骨干这三支队伍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提升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从专业教师的角度而言,在教学内容和形式方式上要将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堂的教学中,要加强内化思政课程中的爱国主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感。思政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发挥好主力军和统揽大局、扛大旗的作用。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等各个环节都要融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学生骨干是唯一与受教育者同等次人员,要发挥好同龄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言行,更好发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及时反馈与调整。同时,这三支队伍都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真正形成并筑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万里长城。最终,使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思践悟,有效内化生成为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外化实践为报国之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爱国主义,实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庞毅.新中国成立70年爱国主义的内涵、政策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
[2]荣开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J].学习论坛,2020,431(11):5-12.
[3]白云华.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重要规定[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34(19): 42-46.
[4]徐园媛,旷媛园.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632(17): 15-17.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6]冯刚,高会燕.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蕴含[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7]骆郁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与“立”[J].道德与法研究.2020.(02).

[  [作者简介]黄燕(1988—),女,浙江杭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