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1
摘要:南侗琵琶歌艺术是侗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弹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载体,曲调均已委婉为主旋律,歌词以押韵为基础,并且歌词的内容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南洞的琵琶歌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在侗族的民族的历史中,它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所以本文对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对南侗琵琶歌进行了介绍,其次对阐述了南侗琵琶歌的艺术特征,最后对阐明南侗琵琶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
引言:南侗琵琶歌广泛流传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它在演唱形式上别具一格,旋律清新优美,这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南侗琵琶歌整体的艺术特征以民族音乐、美学理论为指导,逐渐拓展了南侗琵琶歌的特点,多形态多层次,南侗琵琶歌的审美特征比较特殊,有自己的一套审美理论,它是一种歌舞共同的载体,结合了歌与乐的艺术形式,并且以真、善、和谐为美。南侗琵琶歌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产品,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展现出了许多时代的风采。
一、南侗琵琶歌简介
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境内最典型的侗族聚居区,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地处怀化市最南端,北接湖南靖县,南毗广西的三江龙胜,西连贵州的黎平,为湘、黔、桂三省、六县交界之地。南侗琵琶歌,侗语称之为“嘎背巴”,主要流传于我国南侗地区,它是一种以自弹自唱为基础的器乐与声乐一体化的说唱艺术。南侗琵琶歌深受侗族群众的喜爱,也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民间音乐。以自然和谐的音律,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侗族琵琶的构造主要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等零部件构成,外形精美工艺精湛[1]。
侗族的历史文化悠久,但是并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民间文化和艺术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侗族琵琶歌是整个南侗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也流行着美丽的传说。根据作者的说法,侗族琵琶歌的历史从宋朝开始有记载,也是从那个时候出现了说唱文学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均已宋朝流行文化有关。在这种影响下,侗族艺术民族形式形成了独立的派别。根据有限的历史材料和相关古典音乐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侗族琵琶歌在各朝均已盛行且不断受到关注。
二、南侗琵琶歌的艺术特征
南侗琵琶歌属于原始的生态民歌类型,具有相对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了时代、地区和社会生活,也体现了侗族人民的风格和特点。现如今,南侗琵琶歌包含了许多现代艺术和美学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南侗新时代的传播和文化的影响。从技术上讲,南侗琵琶歌具有相对简单的音乐结构,没有明显的模式、音调和风格变化。由于之前研究的参考内容和比较,对其艺术特征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音乐特征、伴奏特征和歌唱特征,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挖掘,研究其声乐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2]。
(一)音乐特征
南侗琵琶歌的音乐特性是一种弹奏唱腔为一体的音乐结构。它是基于弹唱基础之上,节奏节拍速度会比较慢,力度的快慢和强弱在琵琶歌中应用的恰到好处,这是一种很擅长用不同曲调来表达歌词和歌曲的一种形式,并从歌唱中创造不同的音乐结构。侗族琵琶歌主要基于侗族方言的音位,作为标准。它有节奏能够很好地进行表达,并且更容易背诵和记忆。主要表现:首先,自由发挥是音乐发展的主要形式,独特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指向不同的歌词和故事线;第二,对于曲调的组织和使用也是自由灵活的,各种节拍,调号在音乐中能够自由运用。琵琶歌的内容调试是根据歌手的声音特征决定的。主单元由上下句子组合而成。句子押韵单字格式居多,节奏很整齐,朗朗上口;第三,段落、句子一般都有讲究,过门相隔,并且充满节奏特征。
因为侗族琵琶歌是一种比较自由的音乐,但是在整体的歌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人声会停但是伴奏却不停的情况,每次同一首歌的演唱形式都会有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间奏格式,但是琵琶歌的整体唱腔无任何变化[3]。
(二)伴奏特征
侗族琵琶主要为竖式的,侗族琵琶歌的音乐伴奏很有讲究,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形式。在侗族社区的许多公共场所,对于侗族琵琶歌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都是以坐姿进行演唱。侗族琵琶用绳子捆着,用左手抓住琴头,用右手拨弄琴弦。其坐着的姿势就像吉他的伴奏形式一样,这种形式在网络音乐表演中相对常见。侗族琵琶歌通常会在鼓楼和桥的衬托下进行表演。它的伴奏形式主要以坐姿进行弹唱表演,有时结合舞蹈或集体二重唱,也有站着进行演唱的时候。
侗族琵琶基本都是竖式的,琵琶歌的伴奏结构灵活而反复无常的。音乐发展的动机并不明显。通常在歌曲的前奏中使用柱立式音型,而中间的主要是柱立式音型的分解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将二者进行结合并且轮流交替。一般伴奏结构可分为两类:和弦伴奏和旋律伴奏。在正常情况下,和弦伴奏常被使用,它的伴奏在声乐伴奏旋律出现后开始,和弦的音调是主要的和弦,由伴奏人员即兴演奏,节奏主要随着歌曲的需要而变化。一般短语的开头部分更强,其余部分更弱。强弱对比能够更加地突出人的声音,并且更加丰富和声。强调效果烘托气氛,使人声和琴声相辅相成,婉转流畅。
(三)演唱特征
南侗琵琶歌是民间创作中独特的音乐,属于原生态音乐艺术,但均以单声旋律为主。侗族琵琶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说唱和伴奏音乐的结合,它不受音乐表演形式的影响。声乐演唱的形式主要是表演者自身音乐素养的展现,通常还会借助其他乐器伴奏一起进行表演。在其他乐器的配合下,歌手必须与伴奏进行配合,注意音乐的走向,节奏的协调和弹奏的严谨性,并且还要找到乐声的规律和平衡感。南侗琵琶歌也是一样的,但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并且高难度的表演形式,需要歌手的演唱技巧达到相对的高标准。南侗琵琶歌旋律是平稳自由的,音调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音特征确定,但它必须是同样的腔调。演唱的技巧并不多,曲调不高主要集中在中音,通常集中在八度,这要求歌手注意唱歌的技巧。一般来说,侗族琵琶歌的演唱普遍会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口腔里面的力量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唱腔过于明亮,并且具有一定的色彩意义。这不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歌技巧,也是一种科学的声乐技巧。
三、侗族琵琶歌的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原生态音乐艺术,它具有强大的艺术和文化功能,其民族艺术具有广泛的生态价值和重要的艺术价值。最重要的是,南侗琵琶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对声乐训练非常重要。从声乐教学出发,南侗琵琶歌可以被纳入国家声乐音乐课,有关的声乐技能可以通过南侗琵琶歌的语言特性和音调关系来学习和补充。
在这个新时代里,南侗琵琶歌是一种新的表现载体,并且可以应用到民间音乐的教育课程中,演唱理论和技能、声乐舞台表演方面都可以进行应用,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将这其中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进行研究,这是一种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和音乐课程相结合的一中学科领域,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社区,原生态声乐艺术可以提高教育音乐的整体教育。
结论:南侗族琵琶歌实际上跟侗族民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还有着传承侗族历史的功能,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旋律、声音和伴奏乐器的组合会直接影响着南侗琵琶歌的整体和谐度,南侗琵琶歌其中的艺术感染力比较丰富。它是侗族音乐智慧的一种载体,体现了侗族的艺术才能和创作灵感同时也代表了个人的演唱艺术。也在演唱的过程中反映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然、团结的社会风气。我相信侗族琵琶歌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生命的象征。值得我们长期深入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肖育军,肖箫.论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J].当代音乐,2020(06):5-6.
[2]罗卉.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探析[J].民族论坛,2019(08):105-108.
[3]张贵华.论侗族琵琶歌文化功能的演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9(11):115-117.
作者信息:李楠(1985.11),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器乐演奏 少数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