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龙
厦门市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厦门, 361100
摘要: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们按照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进行授课时适当的创设一些认知冲突,提高学生探索欲的同时,让学生的认知结构经过“平衡—失衡—再平衡”这一过程的冲击后,将其中的矛盾点一一攻破,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认知冲突;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转变"授—受"的单一教与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想要提高这一能力的主要渠道便是创设合适的认知冲突。认知冲突具体指的是个人当下所学习到的内容或是身处的学习情境与自身创建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使得这个人因所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两者之间有所差别而形成的心理失衡。创设一些认知冲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还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并尝试找出相应办法来解决问题,尝试使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对新的知识进行解读,自我认知结构就会在经过“平衡—失衡—再平衡”这一过程的冲击后,将其中的矛盾点一一攻破,得到思维上的突破。那怎样设置认知冲突,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利用悬念设置“冲突”,触发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小学生尤为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求知欲望,这是激发认知冲突的有利因素,又是触发思维的契机。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创设相应的情境与认知冲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圆的认识”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课件演示自行车,问学生自行车车轮的样子,学生回答:“圆形的。”切换课件演示,如果车轮是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的话可以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不可以。我又问:“椭圆形的呢?”说完的同时又切换课件演示椭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学生着急得一边摇头一边回答:“不行,不行,这样骑不了。”借着孩子着急地劲,我接着追问:“那圆的就可以了吗?为什么呢?”带着这个悬念,学生们被激发起了十足的探究兴趣,开始进行思考,互相讨论。再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当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我用信封装着有直角的几何图形(直角梯形),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只让学生看到图形的一半,学生看到露出的两个角是直角,而且看到的边都是直的,学生回答说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此时告诉他们并不是这两种图形时,学生们开始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猜想、探究信封里的究竟是什么图形。通过这样创设有悬念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发学生思维。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链接设置“冲突”,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挖掘,评析现阶段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与经验,同时将此融汇至新的教学中,结合考虑新旧知识的差别,赋予新知识点一定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在为学生讲解“分数”知识时,我询问学生:“如果两个苹果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道“一个”,我接着问:“那一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呢?”,学生疑惑着说“没办法分啊,难道每个人分半个吗?”这时我表示认可,那么半个要怎么来表示呢?哦,原来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数量,就这样利用旧知引出用新知“分数”来解决问题就变得水到渠成。再以“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一课为例,我先出示两道除法口算题24÷2、30÷3,学生算完后都觉得非常简单。然后我假装疑惑的问学生:“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使这道题也像前面几道题那样好算呢?”这时因75÷3这道题“不好算”这一新旧知识分化点上出现矛盾冲突,来促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的经验、旧知识已不足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必须要学习新知识,造成认知冲突上的思维振荡。刚好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探讨75÷3、15÷3和60÷3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捕捉关系,找到窍门后“顿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取了知识,并提升了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易错处设置“冲突”,深化学生思维
实践得知,人们通过解决强烈矛盾后所得到的认知结论,将会有更深刻,长久的印象。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易错的知识点,通常也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捕捉知识易错点 ,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质疑与争议中主动建构知识 ,变错误为醒悟,思维在学习活动中逐步走向深化。
例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我出示易错时刻9时55分的钟面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问题一出学生就为是9时55分或10时55分争执得不可开交。我及时引导学生自己拨钟验证,学生从9时50分开始拨到10时,“现在才是10时啊”学生惊讶的回答,刚才那个时刻时针还没走过10时,所以不是10时55分,正确答案是9时55分。再比如 ,在“年 、月 、日”一课的教学中,有关平年与闰年的内容时,以1980年至 2000年为例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平年与闰年的判断方法进行判断。很快学生发现 1980、1984、 1988、1992、1996和 2000年都是闰年。接着我指到 2000 年问道:“所有的整百年都是闰年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四年一闰,百年不全闰,四百年才闰”的规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易错“冲突”,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与质疑,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对“时间”的判断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感,根据教学目标系统设置并组织符合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的认知冲突及其相关活动,例如巧妙的利用悬念、新旧知识的链接和易错处来设置认知冲突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帮助孩子“磕磕绊绊”走过探究之路,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现代化,2017,4(32):325-326.
[2]黄秋景.紧扣认知冲突 紧扣认知冲突,让数学教学活动真正发生 让数学教学活动真正发生[J]. 交流平台,2018.2.
[3]杨健. 放飞思维,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谈小学数学教育[J]. 才智,2019(18):141.
[4]刘鑫鑫. “认知冲突”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教海拾贝,2019,2.
张志龙(197805),男,汉,福建厦门人,本科学历,中小学数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
工作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3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