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书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为了有效地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以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出发,探讨了采取校企项目合作模式。该模式下,结合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需求,本科二年级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双导师协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大三和大四在确定的方向下有步骤开展设计和研究。从而既激发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保证了充足的本科毕业设计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综合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因此,毕业设计直接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过,在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明显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这使学生毕业设计远远脱离了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进而造成高校学生无法满足企业所需人才标准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实践模式,希望通过提高毕业设计的专业性、实践性、创新型、合理性,进而促进高校复合应用型优秀人才的培养。
1 当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选题与学生就业脱节
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第7学期末把选题题目发给学生,进行双向选择,选题确认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撰写,总的时长约16周,且均在校内开展进行。选题在整个毕业设计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决定了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决定了设计成果的实用价值。由于教师工程资源有限,发布的课题的工程背景往往是虚拟的,或者是课题没有及时更新,与行业发展现状严重脱节,同时与学生的毕业去向联系也不紧密。由于学生所选课题大多与毕业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相符合,且在校期间难以得到接触实践机会,个人实践能力的发展受到了较大阻碍。选题与学生就业的脱节导致整个毕业设计与高校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1.2指导教师配备不足且缺乏工程背景
我校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每届毕业生达 200多人,而能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专业教师只有16人, 也就相当于平均每个指导教师要指到13名左右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时专业教师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指导教师任务很重,指导学生时未能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差,处于“掉队”状态。当前,高校为进一步充实师资力量,引进了一大批研究能力强的博士,但是存在部分指导教师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参与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接触机会少,导致无论专业知识和具体专业技能都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
1.3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度日益降低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大多利用软件完成计算、出图。由于软件计算、出图方便、快捷,能大幅度减轻工作量,因此学生更乐意使用相关路线、路面结构、桥梁等软件来完成毕业设计,虽然手写的计算书对部分的机算内容进行复核。但大多数学生使用软件时对软件参数选择的理论基础一知半解,也不去深入学习支撑软件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规范,而是成为机械的软件的操作员,出图的质量不高,计算书内容与机算内容不能融汇到一起;另外,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基本处于“观望”状态,到后期才在同学的帮助下借助软件完成任务。加之目前学生考研率较高,考研复试准备与毕业设计时间上相互冲突,制约着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得毕业设计达不到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效果。
2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2.1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由于毕业设计(论文)能利用的时间短暂,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难度较低,学生的潜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挖掘。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提前规划,也就是目前我校所提倡的 “四年一贯制”,但是选题规划的过程中本文考虑与企业合作的因素。首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提前规划,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合作企业的工程需求,在大二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企业产品情况,搜索研究过程中所用知识点和文献,明确将要培育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把学生的成长与兴趣价值及毕业后所从事的紧密联系,之后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指导教师指明研究的方向、内容、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沟通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告知学生研究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需要走进企业实地考察,大四的毕业设计将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最终与学生指导教师达成一致。
对于毕业设计,比如说某条道路的设计或者桥梁的设计,大二的时候也需要给学生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把选题发给学生,针对选题告诉学生目标在哪里,课余组织下工地观察并参与其中,了解当前道路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将来可能在设计院或者施工企业按照设计或施工的要求开展毕业设计。
2.2 毕业设计的指导
当前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学生一周或两周见面交流并解决问题,有时候甚至是通过电话形式沟通。如果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于大二,就可以学期初制定好计划,结合校内指导老师、学生和企业导师人员在空余时间,确定三方讨论交流时间和具体企业考察时间等。不定期或定期的与企业交流,双导师都能把握学生的研究进程,及时答疑解惑,增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感情,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增强学生继续深造的动力。
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在刚进入研究任务的时候,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指导老师提供书籍和论文,指导学生阅读,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基础知识储备。如果指导教师自己带有研究生的话,为每位本科生指定一名研究生协助指导具体的技术细节。在独立开展实验工作前,作为助手跟随研究生进行实验。在具体研究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于有创新的想法和工作,给予全面的经费支持。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不断将实验室研究的某个具体成果及时的与企业的某个产品对接,及时发现不足,不断优化设计,增加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
2.3本科毕业论文的成果展现
学生不仅仅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档或者图纸,融入校企合作模式后,将本科毕业设计纳入实验室科研管理,并立足于工程实际。因此,毕业设计的成果展示、论文和专利等,对于优秀的成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开展模式,做到学生、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三方需求为立足点。在论文选题上,结合学生的研学需求,校内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和企业导师的工程需求,从大二开始培育,大三开始试验或实体项目设计,同时发表成果,大四参加竞赛和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定期跟踪进度,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将理论和实际更好的融合。通过经费支持,学生发挥创造力,最大程度探索与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研究目标和工作方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爽.校企合作下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革新方案初探[J].四川水泥,2019(10):89.
[2]龚海育,曾锟.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指导体系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23):54-55.
[3]徐萍.基于校企合作提高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J].现代职业教育,2019(1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