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颖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金华小学,福建 漳州 3637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需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开展阅读教学工作,而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阶段作为接触语文阅读的初级阶段,必须打好阅读基础才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引 言
小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处于发展期,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要想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则需教师充分联合课内外阅读资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开发。具体而言,建议教师坚定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接触阅读的初期阶段就能做好教学引导工作,不过分关注阅读结果,而是注重阅读过程,致力于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解读阅读文本,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1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没有注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比较低下,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素养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的不利现状,才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1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学生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不竭动力。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会更加专注和积极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然而,当前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着较强的应试教育特征,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和机械地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极大地消减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影响其阅读学习效果的提升。
1.2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率低下
当前,部分教师重视授课进度,常常依照大纲要求来进行授课,教学形式多以“填鸭式”或“说教式”为主,形式老套且陈旧,师与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2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1 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有效扩展,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作用。在阅读教学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文本,应就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扩展与延伸,使文本内容与传统文化建立有效的联系,将更多人文内容和优秀文化内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产生文化自豪感。例如,在学习《中国美食》与《传统节日》时,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阅读文本中的生词与生字,还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延伸。在阅读《中国美食》后,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美食,并且鼓励学生说出当地的特色美食,之后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资料,制作成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各地的特色美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特色美食背后的故事。这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更多生字与生词,即可达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也可使学生了解更多美食文化。在阅读《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节日进行讲解。如,可以讲述春节的由来,讲述“年”的故事,讲述端午节赛龙舟的缘由,使学生掌握端午文化,并且树立起爱国精神。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在可在课堂上可收获更多新知,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学生对文化理解能力也可得到提升。
2.2 开展群文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任何学科都应该做的事,在语文中,不难发现语言与思维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言是思维的基本。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起点。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群文阅读将一类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思维训练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群文阅读所带给学生的能力提升的方面有两处,一是引导学生完整的规划学习流程,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学习;二是引导学生明白文本的性质和含义,让学生学会思考。例如,在进行诗词讲解时,教师以课本上现有的故事为例,然后引入与之相关的内容。如秋景词,教师可以找出多种描写秋天的故事词,让学生知道关于秋天不仅仅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霜似真珠月似弓”。关于秋天不仅有悲也有喜,这样便能够让学生了解“秋景”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引导学生有效的、有主题性的积累有关诗句为自己所用。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思维能力也是一个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所引导学生有主题性的阅读不仅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实自己的大脑。思维能力与语文阅读之间的联系是思维与语言之间的联系。思维的起点在于语言,它是实现思维表达的关键,而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却需要在群文中实践。
2.3 引入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众多教育实践证明,语文教师若想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是不行的。虽然语文教材蕴含着诸多经典文章,但是毕竟数目和种类有限。故此,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教师应当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入。首先,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认知,而且也能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引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与时间”等文章,扩展学生的阅读素材,提高学生对鲁迅本人及其写作风格的认知。其次,教师可依据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规律、阅读实情以及阅读兴趣等特点,精选课外读物并开展指导性的课外阅读,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最后,教师可举办课外阅读竞赛,以活动为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2.4 拓展阅读教学范围,培养学生文化修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高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难以有效满足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导向,教师可适当拓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围,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素材,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月是故乡明》时,教师可先鼓励学生带着“为什么作者会有‘月是故乡明’的感受?”这一问题独立通读课文,然后邀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的美丽景色?”“如何理解‘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句话?”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典读物,如余光中的《乡愁》、张抗抗的《故乡在远方》等,让学生从不同经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其作者的浓浓乡情,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并对比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的写作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自觉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3 结语
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好改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拓展教学范围等方面的工作,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李金林.考试周刊.2019(36)
[2]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思考[J].杨蕾.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