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邕城”校本课程 留住南宁城市记忆 —— “诗话邕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周雪雁
[导读] 本校以“城市记忆”为引领,以“传承创新发展”为宗旨,师生共同学习南宁发展历史,共同理清南宁城市脉络,共同构筑中山校园文化。将“诗话邕城”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不仅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接触南宁文化,了解本土特色,启迪心智成长,而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
        周雪雁
        南宁市中山路小学    
        摘要:本校以“城市记忆”为引领,以“传承创新发展”为宗旨,师生共同学习南宁发展历史,共同理清南宁城市脉络,共同构筑中山校园文化。将“诗话邕城”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不仅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接触南宁文化,了解本土特色,启迪心智成长,而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诗话邕城  校本课程  实践   

        结合我校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B类课题《以南宁城市记忆构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开发和实施“诗话邕城”作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接触南宁文化,了解本土特色,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
        一、“诗话邕城”校本课程的提出。?
        “南宁白话”,是粤语的一个分支,是南宁代表性的地方语言。根据对本校学生的随机调查,已经很少有学生会说南宁白话和童谣,究其原因:首先,随着城市的发展,南宁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宁本地人在生活中,也越来越少用南宁白话进行交流,而南宁本地的学生们在学校里交流时讲的都是普通话,能说南宁白话的学生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其次,在网络时代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听和唱几乎都是从电视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南宁白话和童谣在学生的世界中逐渐消失。因此,结合课题,我们把“诗话邕城”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南宁印”中的一项课程来开发和实施,旨在让学生感受南宁白话的趣味性,在学会南宁白话基本发音的基础上,会用南宁白话朗诵关于南宁文化的童谣和古诗,体会童谣和古诗描写的意境和所蕴含的道理,接触南宁文化,了解本土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南宁的情感。
        二、“诗话邕城”校本课程的实践。?
        (一)收集资料,编写读本。
        我们通过网络、书籍,收集南宁白话的相关资料,包括南宁白话的发音、俗语、童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有生活气息的、富有趣味的、与时俱进的内容,使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我们编辑了《诗话邕城》校本课程读本,采用单元专题的形式,分“介绍自己”、“ 日常用语”、“ 我的学校”、“ 邕州美食”、“ 邕城美景”、“ 邕韵·童谣”、“诗话邕城”七个单元,把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融入到课程中,让孩子们在用南宁白话朗诵诗歌童谣的过程中,学习南宁文化,留住南宁城市记忆。
        (二)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我们通过课程的教学,营造学习南宁白话的环境,学生对于学习南宁白话充满了热情。
        1.定时定点,开展课程教学。
        在尊重学生的意愿基础上,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自选参加“诗话邕城”校本课程的学习。利用每周三下午的两节课教学校本课程读本,保证课程学习时间。在探索“诗话邕城”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强化发音,进行分层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南宁白话的历史,营造南宁白话的教学氛围,并以普通话为主,南宁白话为辅开展教学活动。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以白话为主要教学用语,并根据班里学生情况用普通话进行“翻译”解读。同时放慢教学速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诗画结合,体会韵味。    ???
        每首诗都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如果要将一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则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文学创作是将看到的真实事物变成语言,而诗歌变成绘画则恰恰相反,它将语言变成灵动的画面。
        我们在让学生诵读诗文时,有时还鼓励学生给学过的童谣或诗歌配上合适的画面,从中更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南宁的文化历史与美景。如我们学习了诗歌《青山歌(选段)》之后,没有指导学生应该怎样画,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对于诗意的理解来进行创作。学生积极认真地完成绘画后,让四人小组互相观摩各自的绘画,互相评价小组成员画的画,最后选出一幅小组成员都认为最符合诗意的画,说一说选择的理由。小组评价的过程,轻松,愉快和令人兴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和鼓励的过程。尽管绘画环节的设计在课堂上花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但是绘画的过程是理解诗意的过程,之后的小组评价过程就是品读诗歌的过程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四)多样评价,促进发展。    ???
        要想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孩子继续学习。得到延续,不仅要让孩子享受这种乐趣,对孩子来说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前期的调查中,教师发现参加“诗话邕城”校本课程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南宁本地人,他们操着不同的方言跟随父母从各地来到南宁生活,会说南宁白话的学生并不多。在课堂中,教师没有因为学生不会说南宁白话而降低要求,而是在一次次的评价中鼓励学生、告诉学生该如何发出标准的读音。通过每一次课的努力和练习,每一位学生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进步。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经常展示和评比学生的作品,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好作品,教师在课堂上都进行展示和奖励;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必须参加白话朗诵比赛,教师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诗话邕城’学习评价表”和“‘诗话邕城’学生课堂活动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这样,大力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校本课程“诗话邕城”学生评价表

校本课程“诗话邕城”学生课堂活动评价表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学生们愿意开口说南宁白话,许多性格内向,不敢开口表达的学生也愿意说一说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还收集了有趣的南宁白话词汇、南宁白话童谣,对于南宁的历史和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开发和实施这个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惑的问题。如我们发现,怎样使“诗话邕城”校本课程内容由学校走进家庭,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学习白话、使用白话交流;如何将“诗话邕城”校本课程与各个学科之间的交互式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与其他学科更好地融合,可以使学生的素养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展。这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诗话邕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开发成果,不断发掘新资源,继续研究,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婷洁  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供给侧改革初探 [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8(07)
【2】秦晓华  走进生命 走向生活——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建设 [J] 江苏教育  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