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7
摘要:课程思政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多维度、多学科视角的探析,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建设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引言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成为中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也逐渐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当前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内涵和价值;二是从“方法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总结各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经验;三是从“矛盾论”的角度强调需着重把握的几对关系;四是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述课程思政宏观体系构建和制度建设。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含义
对“课程思政”专业描述,即: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育方法。不是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搬到其它的课程中,也不是其它课程思政化,而是教师在各门授课过程中挖掘课程本身已经存在的思政元素,并能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程之中,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作用。思政课程,是指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课程;也是德育的核心,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功能。
2“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作基础;以课程思政为抓手,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纷繁复杂事物的表象及本质。例在哲学课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解释这一问题时需应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及原理。所以作为教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潜移默化融入课堂,从而实现“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3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与必要性
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从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角度,阐述了这种转变是一种必然选择。还有一些学者从课程思政产生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出发,在论述改革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构建策略。最初的研究主要是从战略部署的层面来论述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但随着部分高校实践探索不断取得可喜成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具体案例来佐证其必要性。从医学高职院校、地方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出发论述了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则从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出发,运用具体数据来论证这种转变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4“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教学的实践
4.1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将影响向学生传递哲学思想的效果。在专业教师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系列著作作为首要的学习课程,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起学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两者相辅相成。让专业课教师掌握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并且时刻有危机感,建立末位末尾淘汰制,保证教师队伍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在具体实践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读原著,悟原理”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时领导干部带头讲课,传达思想政治领域的重要论述,形成时刻学习的习惯。
在专业技能培训之外,还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培训教育,邀请党校、宣讲团等专业机构的教师进行授课,确保教师思想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4.2优化教学过程评价模式,增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以课程成绩的检查和评价为主。以往的过程评价注重于专业课程成绩的考察,为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需在评价环节增加对思政思想掌握的考察。这对于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课程思政”经验,促进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一是教师在考核学生过程中结合课程设置融入思政内容的题目,将考试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形成发散的考题。既要考察专业知识,又要考察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是在考核评定中坚持思政要求,践行师德师风。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学习具有较为显著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成绩评定环节,帮助学生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追求知识的真谛。将参考答案正确与否与解题思路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思维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将哲学思维贯彻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中,以优良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思想政治的提升。
5工商管理在思政课中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5.1线上线下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优势,让人们从感性的角度转化成理性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真切地意识到中国的力量,并且就此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中,比如在讲授《管理学》时,就需要更加坚定我国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且老师在授课时,通过使用网络微视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交流方式,以新媒体为主要媒介,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无非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期间有效地挖掘学生们感兴趣的点,有效利用线上的学习方式,围绕社会热点去进行研究,老师们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运用管理课程上的理论知识对思政内容进行阐述与分析,对较为深刻的内容要展开广阔的讨论,并且时刻围绕着人类活动来进行,其一大学生是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它应该从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实际出发点,遵循人的思想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大学生的诉求后,更加与管理学相联系,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线上课程中适当融入有趣的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不再那么枯燥无聊,将所学的知识归纳为学生需要学习的责任和担当,引导学生正确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和民族振兴,并且在教授的过程中灵活安排,把握课程的重点内容。
5.2促进教育对学生影响,掌握思政的核心内容
教育部的宗旨是,教育的目的是掌握思政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管理专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管理和思政相结合的意识,促进专业和思政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学生的思想政治精神领悟。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教育的实质是将传统的就业教育转变为思想教育,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适应地位,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制度建设难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中,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解决一些小问题,一般大学要求基于专业知识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能力培养,培养思政精神是关键,除了自身学习体系之外,有必要学习一下外国人的成熟经验,这样才能有效看世界。
结束语
鉴于上述现状,未来的课程思政研究应当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举,加强实践层面实施与实效的考察与分析,特别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然为重点,聚焦实践中的一些盲点、难点、堵点问题的研究。这就有赖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多主体的紧密协作,只有把各主体特别是各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调动起来,才能将课程思政的研究既推向理论高度,又指向实践效度。
参考文献
[1]张华平.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9,35(03):43-47.
[2]栾红旭,刘世刚,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经济法教学过程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9(05):8-9.
[3]周燡.在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开展课程思政——以《纳税申报》为例[J].知识文库,2019(03):189.
[4]丁伟.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242-246.
[5]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