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李宓
[导读] 高校德育一直都会对学生的三观塑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音乐德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其借助于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李宓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湖南长沙)
        摘要:高校德育一直都会对学生的三观塑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音乐德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其借助于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钢琴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融合,需要把握钢琴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才能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更加有效地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如何结合高校钢琴教学实际,推动钢琴教学与德育之间的有效融合,这应该是每一位钢琴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校钢琴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引言
        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期望,这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言无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结合高校钢琴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立足于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构建,从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加快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一、高校钢琴教学中演奏课程思政培养的重要性
        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只有在心理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自身的演奏优势,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于乐曲的演奏中,并使听众达到情感方面的共鸣,这样才能够将乐曲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诠释给听众。良好的演奏心理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现场钢琴演奏的自信心。在钢琴的演奏中,自信心的展现会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演奏成果。假如学生缺乏自信心,对于自己的演奏状态不自信,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即使具备较为熟练的演奏技巧,也能够合理地把握乐曲本身的音乐主题以及风格等内容,但会由于自身的心理状态问题影响到乐曲的最佳效果的展现。鉴于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钢琴演奏心理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钢琴的演奏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与演奏技巧。良好的演奏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兴趣。在钢琴演奏教学阶段,很多高校缺乏对于学生钢琴演奏兴趣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不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熟悉钢琴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多次地进行演奏技巧的练习,这使得很多学生直接放弃了钢琴演奏的机会。假如能够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钢琴演奏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良好的演奏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演奏能力。学生在掌握基础的钢琴演奏技巧之后,可以呈现出更好的钢琴演奏效果。同时,学生对于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绪,与钢琴曲达到情绪共鸣的效果。所以,假如学生可以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钢琴演奏,就可以更好地突出自身的优势,展现出自己演奏的魅力。
二、当前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基础差异性较大,学生无法统一学习进度
        当前传统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大部分的学生从中学毕业之后到步入大学校门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知识断层现象。一类是钢琴基础较好的、从小经历了专业的学习和刻苦练习的学生,另一类就是在中学后期进行学习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又因为有些大学对于专业的设置并不完善,专业门类划分不细致,使得这两类学生在同专业同班级学习,如此一来,基础差的同学容易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产生厌学怠学的心理;而基础好的同学始终不能得到技术上、专业上和能力上的有效提高;甚至有些学生还产生了钢琴弹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天赋,无法通过后天的练习得到质的飞跃的错误观念。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于钢琴成绩不理想,固执地认为是没有“天赋”,而不是自己不够努力,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这样一来,学生的成绩将没有任何提高。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各种规模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但仍有部分高校存在形式主义,其教学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对于钢琴课程的教学来说,部分高校仍采取填鸭式教学,将理论知识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并在一定时期内牢牢把握专业知识,然而从长远来看,会打击学生对钢琴课程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对钢琴课程教学缺乏主观能动性,教材选用、课程准备等均比较落后。比如不及时更新教材、单纯上理论课、课上以讲授为主等。据调查,大部分选修钢琴课的学生均抱有积极的态度,对即将进行的课程学习怀有期待,若是碰到上述情况,外加教师讲课时的枯燥乏味,学生的求知心理会被大大削弱,教师也得不到学生的反馈,之后会陷入恶性循环,这与开设钢琴课的初衷相违背。
三、高校钢琴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明确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任何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加快德育元素的有效渗透。

这对于学生音乐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能够起到有效地推动效果。对于钢琴教学德育模式的应用与落实而言,其教育目标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钢琴教学以及德育活动目标的协调统一。在模式下,两个目标也必须是全部实现的。不能为了追求钢琴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德育目标,同时也不能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放弃钢琴教学的初衷。钢琴教学德育模式就要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保障学生钢琴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以刻意的说教为方法,也不止关注于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在遵循钢琴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德育质量。总体而言,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保证相关教育活动能够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二)完善音乐教材,创新课程设置
        对学校钢琴教育改革来说,教材改革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促进民族音乐文化渗透于学校钢琴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音乐教材作为学校钢琴教学方面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载体的作用,按照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求对学校钢琴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并对课程设置进行全方位优化创新,保障教育综合效果。其一,要在教材中丰富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和教学主题对曲目进行合理的编排,使教材能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特征。其二,要综合分析各民族地区的音乐形式,对教材进行完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形式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使学生能在学习方面领略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和魅力。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按照教育需求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课程结构进行完善,尝试设立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方面的内容,并尝试引入部分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储备,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重点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进行开发和设计,按实践教学需求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引导,确保能为学生学习民族化钢琴音乐艺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以钢琴传承民族音乐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从而显著提升教育组织成。
        (三)惟妙惟肖的民族乐器模仿
        《红色娘子军》舞蹈版本的音乐以钢琴为主,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民族乐器。在进行钢琴组曲改编的时候,不能仅仅保留原先的钢琴演奏,因此需要使用钢琴来模仿不同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我国民族器乐种类丰富,而钢琴的音域宽,音响功能强大,这为组曲的改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在第二乐段当中,小二度的和声模拟出传统吹奏类乐器的听感,而节奏则采用了戏曲中鼓、钟、钹、板等打击乐器的节拍方式,以整齐均衡的思路来搭建乐曲的骨架,为听者营造出节日般热闹的音乐场景。
        (四)从乐曲出发给对学生进行红色主题教育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钢琴曲目中,有大量以红色主题创作的曲目。很多艺术高校或艺术高职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演奏能力,可以驾驭中大型的钢琴独奏乐曲,在曲目的教学安排上,有意识的布置以红色主题来创作的钢琴曲目,如但昭义先生《放牛娃的盼红军》、王建中先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崔世光先生《松花江上》、殷承宗先生改编冼星海《黄河钢琴协奏曲》《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品是以抗战胜利前后的真实生活为素材,结合民间民歌,运用西方作曲手法所创。学生在弹奏这些作品时,不仅能够对中国风格的乐曲有所体会,更能让学生感受他们所未经历的那一场,令人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战争。不忘国耻,但热爱和平!
结束语
        在钢琴演奏教学阶段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钢琴现场演奏水平,展现出自己的优势,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剖析、总结,并达到提升自身自信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演奏心理状态,可以让学生在了解钢琴演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各类演奏实践的训练,并积极地进行心态方面的调整,将乐曲本身的情感通过演奏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达到钢琴现场奏的教学要求以及音乐人才的培养目的。布置红色主题的钢琴作品,让学生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我们立德树人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窦瑾.钢琴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元素发掘路径与教学实践研究——以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01):232.
[2]张蓓蓓.素质教育导向下的高校钢琴教学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9(10):74+76.
[3]窦瑾,毛肄,吴婷婷.钢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路径研究[J].艺术教育,2019(10):253-254.
[4]刘明.浅谈高校钢琴教学引入思政教育的途径[J].北方音乐,2019,39(07):209-210.
[5]罗楠.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8.
[6]谢山莉.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河南大学,2018.
[7]许洪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李宓(1979—),女,汉族,湖南省长沙人,乌克兰敖德萨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学院,讲师,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及钢琴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